白栎蔀

白栎蔀,中药名。为壳斗科栎属植物白栎Quercus fabri Hance带有虫瘿的果实、总苞或根。具有理气消积,明目解毒的功效。主治疳积,疝气,泄泻痢疾,火眼赤痛,疮疖。
中文名称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功能
理气消积,明目解毒。
主治
疳积,疝气,泄泻痢疾,火眼赤痛,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1g。外用:煅炭研敷。
1、《湖南药物志》:“止泻病。”
2、《浙江药用植物志》:“健脾消积,理气,清火,明目。主治疳积,疝气,消化不良,结膜炎,头疖。”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小儿疳积:白栎蔀21-24g,麦芽6g,野刚子(马钱科醉鱼草)根12-15g。水煎,早、晚各服1次。忌食酸辣、芥菜、香味食物。
2、治大人疝气及小儿溲如米泔:白栎蔀3-5个。煎汤加白糖服。(1、2方出自《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3、治肠炎,痢疾:白栎根15g,算盘子根18g,青木香6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10月采收带虫瘿的果实及总苞,晒干。全年均可采根,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壳斗科栎属植物白栎。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0m,或长成灌木状。小枝有沟槽,密被灰色或灰褐色绒毛。叶互生;叶柄长3-5mm,被棕黄色绒毛;叶片革质,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7-15cm,宽3-8cm,先端钝或短渐尖,基部窄楔形或窄圆形,边缘具波状齿或粗钝齿,侧脉8-12对。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序轴被绒毛,雄花或葇荑花序,长6-7cm,花被片6,被柔毛;雄蕊6,罕8;雌花序长1-4cm,单生或2-4朵聚生,子房3室,柱头3-4,壳斗杯形,包围坚果约1/3,小苞片卵状披针形,排列紧密,在口缘处伸出;坚果长椭圆形,果脐略隆起。花期4月,果期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各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900m以下的丘陵山区林中,多与麻栎、枫香等混生,有时成次生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