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抑郁症

抑郁症(depression)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情况,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涉及生理、心理与社会等诸多因素。抑郁症发病率很高,据WHO(2012年)统计全球越有3.5亿抑郁症患者,因此它被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

英文名称

depression

疾病分类

精神心理疾病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特质有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运动抑制

主要病因

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筛查量表

重要提醒

自杀是抑郁症患者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家属应配合监督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临床分类

在DSM-5中,抑郁障碍作为独立的一类疾病,进行了统一的分型,共包括以下8种类型:

1、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此型表现为严重而反复的脾气爆发,主要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上,例如言语暴怒或对人队伍有攻击性,其强度或持续时间与所处情境或激怒原因完全不成比例。

2、重性抑郁障碍

此型的主要表现为患者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患者对活动的兴趣显著下降、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日间疲乏或精力不足、出现无价值感或过度的不恰当的内疚(可达妄想程度)、注意力下降或犹豫不定以及反复出现自杀观念。

3、持续性抑郁障碍

此型表现为至少2年中患者的大部分时间内都会情绪低落、食欲下降或暴食、失眠或嗜睡、精力不足或疲劳、自尊心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或难以做决定以及感到绝望。

4、经前期烦躁障碍

此型抑郁障碍患者常在月经开始前一周出现以下症状:明显的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易怒或人际冲突增加,情绪低落、绝望感或自我否定,焦虑、紧张和(或)感到烦躁;对日常活动的兴趣下降、易疲劳或明显的精力下降、明显的食欲变化、嗜睡或失眠,感到不知所措或失控。同时也包括躯体症状(如乳房压痛或肿胀、关节或肌肉疼痛、“肿胀”感或体重增加)。月经开始后的几天内症状逐渐开始好转,月经后的一周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5、物质/药物所致的抑郁障碍

此型患者常常在物质中毒或戒断的过程中或过程后、或接触某种药物后表现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紊乱,以情绪低落和对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显著下降为主要特征。

6、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障碍

此型患者所表现的抑郁症状与躯体疾病明显相关,突出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和对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显著下降。

7、其他特定的抑郁障碍

此型的特点是具备抑郁障碍的典型症状,导致了有临床意义的痛苦,主要是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受损,但不完全符合以上任一型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例如短暂性抑郁发作(4~13天)、复发性短暂抑郁发作(每次2~13天)或症状不足的抑郁发作等。

8、未特定的抑郁障碍

此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特定的抑郁障碍”相似,当医生选择对不符合特定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原因不予以标注时,会使用这一诊断,因信息不足无法作出更特定诊断时(如急诊)也可使用。

流行病学

发病率

2019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为3.6%,其中,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34%,12个月 患病率为2.1%。

发病趋势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全球疾病负担的统计显示,抑郁障碍已成为导致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的第三大原因,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

好发人群

平均起病年龄为20~30岁,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约2∶1)。

好发季节

好发于冬春季。

病因

总述

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基本病因

1、心理因素

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情绪容易波动、紧张,凡事执著、要求过高的人易患抑郁症。

2、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精神病学家和精神病遗传学家的共同研究后一致公认,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亲属中发病率远远高于健康群体的发病率,而且亲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

(2)生理因素:脑部荷尔蒙化学物质失调,令情绪受到影响,会容易引发抑郁。其他生理因素如疾病、感染、酒精和药物的影响等,也会导致抑郁。

3、社会环境因素

患者生活中一些重大的刺激性事件,如亲人去世、婚姻破裂、父母离异、工作不顺利、退休、欠债、长期患病等,都会令患者产生压力,有些人能够坚强面对,有些却诱发了抑郁。

危险因素

1、性别:抑郁症女性的患病率为男性的两倍,造成女性抑郁症风向增加的因素包括生育控制和怀孕、工作与养育孩子间的冲突、婚姻冲突、性虐待、身体虐待以及贫穷等。

2、年龄:抑郁障碍的发病年龄多在21~50岁,平均30岁左右。近年来抑郁障碍的发病有低龄化趋势。

3、种族:抑郁症发病有种族的差异,这种差异常伴随经济的影响。

4、社会经济地位:一般来说,低社会阶层者患重症抑郁的风险比高社会阶层者高,城市比乡村高。

5、人格特征:焦虑、强迫、冲动等特质较明显的个体易发生抑郁障碍。

6、社会环境:已婚人群发病率较低,但离婚后发病率会大大增加。一些负性的生活事件会诱发抑郁症的发生,如丧偶、婚姻不幸、失业等。

7、躯体因素:患有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帕金森病、癫痫、脑卒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肾病、艾滋病和慢性疼痛等疾病的患者常常导致抑郁情绪或抑郁症。

8、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一些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均可成为导致抑郁情绪或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例如阿片类物质、酒精和镇静催眠药等物质。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长期饮酒者会出现抑郁情绪。

9、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以成为抑郁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常见的有合成类固醇、皮质固醇类、洋地黄、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左旋多巴)、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抗结核药物(如异烟阱)、降压药(如可乐定、利血平等)和抗肿瘤药等。在常规治疗量下,这些药物即可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抑郁情绪或加重抑郁障碍患者的症状。

症状

总述

抑郁症临床症状十分丰富,包括心境低落、思维障碍、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等。

典型症状

1、心境低落

心境低落是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和悲观。轻度抑郁患者会感到闷闷不乐,或感到有压力等;重度抑郁患者可感到悲观绝望、度日如年,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某些患者的抑郁心境会出现晨重夜轻的特点,即其低落情绪早晨较严重、傍晚有所减轻,可帮助诊断。临床可见患者一般低头呆坐、沉默寡言,或因内心痛苦而哭泣;但少数患者会压抑内心痛苦,谈话时面带微笑,表现为“微笑性抑郁”,容易误诊,这类患者自杀危险性极高。

2、思维障碍

主要表现为思维联想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1)思维联想障碍:患者往往感觉思维受抑制、考虑问题和联想困难,并且会有明显的大脑不够用的问题。患者在与人交谈时也会有无话可说的感觉,表现为思维迟缓、反应迟钝、对答困难,严重时患者甚至无法与其他人交流。

(2)思维内容障碍:抑郁障碍患者的思维内容多悲观消极,与其抑郁情绪明显相关。患者自我评价过低,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态度悲观,对未来感到渺茫。严重时患者可能还会因为躯体不适而疑病,如怀疑自己有癌症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会有幻听,患者还会无端对自己自责,认为自己的存在影响了他人,进而出现自杀观念。

3、意志活动减退

抑郁症患者的意志活动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抑制,临床可见生活疏懒、行为迟缓、疏远亲友、回避与人接触和交往,或整日卧床、不想工作或外出,不愿参加以前喜欢的活动。严重时患者可能不吃不喝,甚至不语、不动发展为木僵状态(“抑郁性木僵”)。

4、认知功能损害

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损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异常,包括记忆力降低及复兴记忆增强,例如刚刚发生的事就不记得了或者是只记得悲观负面的事情。患者还会有注意力障碍,如注意力下降,反应时间长等,另外患者还会有抽象思维以及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下降。认知功能损害主要会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远期预后。

5、躯体症状

此类症状在抑郁发作时较为常见,患者的症状可能涉及各个器官,主要包括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疼痛(身体任何部位)、性欲减退、阳痿、闭经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等。但是部分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可能被躯体症状掩盖,称为“隐匿性抑郁症”。

6、其他不典型的抑郁症表现

抑郁障碍患者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人格解体表现为患者的自我关注增强,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遥远或虚假的,因而常常自我否定。现实解体时,患者会觉得周围环境变得不真实、陌生,看待周围的事物就像看电影,自己像在梦中。患者的强迫症状以强迫性思维为主,总是会想一些不好的事情。

7、特殊人群的抑郁症表现

(1)老年患者的抑郁症:常伴有明显的焦虑、烦躁,有时会出现易激惹和敌意。与年轻患者相比,其精神运动性抑制和躯体不适的感觉更为明显。躯体不适主诉中常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和便秘等,并且常纠缠于特定的躯体主诉;易产生疑病观念,发展为疑病、虚无和罪恶妄想等。老年患者的病程较冗长,易转为慢性。

(2)儿童抑郁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情低落,兴趣缺失,自我评价较低,有自责、自罪及无价值感。可伴有反应迟饨、言语和动作减少,不愿与小朋友玩,孤独,还可出现食欲减退、乏力和睡眠障碍等。

(3)围产期抑郁:围产期抑郁多发生在孕期和产后4周以内,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即可诊断。一般来说,妊娠期和产后发生围产期抑郁的比例各半。

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可能伴发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主要会通过问诊、视诊等了解患者的精神、情绪相关情况,并让患者填一些问卷。临床常用标准化患者自评量表和临床他评量表来评估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性。

实验室检查

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粪三大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如肝功能、血糖测定等检查,医生还会根据病史、查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重型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积会显著缩小,并与疾病的慢性化程度和患者脱离治疗时间呈负相关,所以肯依通过脑影像学检查来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常用的脑影像学检查包括脑核磁共振以及头颅CT等。

其他检查

1、睡眠脑电图

绝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有早醒、入睡困难和夜间易醒等睡眠障碍,通过睡眠脑电图可以监测患者的睡眠情况。

2、脑电图

约30%抑郁症患者脑电波存在异常,主要出现在右侧大脑半球,表现为右半球a波相对降低、激活性增加,这种激活性增加主要出现在额区,可能与抑郁情绪有关。

3、脑诱发电位

研究发现抑郁障碍患者的皮质诱发电位有异常改变,可以通过脑诱发电位检查来查看患者的皮质诱发电位有无异常。

4、精神状况评定量表

能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其发生、发展过程与严重程度等。

诊断

诊断原则

由于目前抑郁症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医生在诊断抑郁症时主要依靠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再根据其临床表现、病程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排除物质、药物或其他躯体问题弓|起的抑郁障碍后,诊断该病。

诊断依据

在ICD-10中,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分为首次发作的抑郁障碍和复发的抑郁障碍两个方面,

1、首次发作的抑郁症

抑郁发作可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此外还有重度抑郁发作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和其他抑郁发作两种诊断。

(1)轻度抑郁:是指具有至少2条典型症状和至少2条其他症状,且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社交活动有一定困难,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有影响。

(2)中度抑郁:是指具有至少2条典型症状和至少3条(最好4条)其他症状,且患者的工作、社交或家务活动有相当困难。

(3)重度抑郁:是指3条典型症状都存在,并且有至少4条其他症状;症状极为严重或起病非常急骤时,不足两周的病程也可作出诊断;除了在极有限的范围内,患者几乎不可能进行社交、工作或家务活动。

(4)重度抑郁发作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是指符合重度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并存在妄想、幻觉或抑郁性木僵等症状。妄想一般涉及自罪、贫穷或灾难迫在眉睫的观念,患者自认为对灾难降临负有责任;幻觉多为听幻觉和嗅幻觉,听幻觉常为诋毁或指责性的声音,嗅幻觉多为污物腐肉的气味;严重的精神运动迟滞可发展为木僵。

(5)其他抑郁发作:是指总的诊断表明发作有抑郁性质,但不符合轻到重度的诊断标准。例如,轻重时有变化的抑郁症状(尤其是躯体表现)、躯体抑郁症状与非器质性原因所致的持续性疼痛或疲劳的混合形式等。

2、复发性抑郁症

复发性抑郁症的特点是反复出现抑郁发作,且为不伴有躁狂的独立发作。其抑郁发作的起病年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等无固定规律,平均起病年龄为40~49岁,单次发作持续3~12个月。但是患者至少有两次发作,每次至少持续两周,且两次发作之间应有几个月没有明显的心境紊乱。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复发性抑郁症、目前为轻度发作:符合复发性抑郁症的标准,并且符合轻度抑郁发作的标准。

(2)复发性抑郁症、目前为中度发作:符合复发性抑郁症的标准,目前发作符合中度抑郁发作的标准。

(3)复发性抑郁症、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发作:符合复发性抑郁症的标准,目前发作符合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的标准。

(4)复发性抑郁症、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发作:符合复发性抑郁症的标准,目前发作符合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的标准。

(5)复发性抑郁症、目前为缓解状态:符合复发性抑郁症的标准,目前发作不符合任何程度抑郁发作或其他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1、躯体疾病的相关抑郁

躯体疾病可能是抑郁障碍的直接原因、诱因或者与抑郁障碍伴随出现。诊断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两种疾病的关系,从而给予积极的干预治疗,不可顾此失彼

2、痴呆

老年患者的抑郁障碍常伴有明显的认知功能改变,其表现类似痴呆,称为假性痴呆。鉴别点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起病较为缓慢,老年抑郁症发病较急,并且老年抑郁症患者有一定的求治要求和自知力,特点为晨重夜轻也可以与痴呆的晨轻夜重相鉴别。进行心理测试时,抑郁症患者常不愿回答问题,痴呆患者则会尽可能编造。

3、精神分裂症

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症状表现为情感淡漠,但部分患者会伴有情绪低落,而许多抑郁症患者常出现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两者的鉴别要点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通常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特点,如精神分裂症的妄想荒诞离奇、多种妄想同时存在且相互矛盾以及情感反应不协调等。

4、双相抑郁

双相抑郁是指曾有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本次发病以抑郁症状为主;而抑郁症患者既往没有躁狂发作史,始终是抑郁症状为主。

5、居丧反应

居丧或悲伤反应是指因对亲属死亡这一应激事件的反应而导致的抑郁、悲伤或悲痛状态。

一般表现为轻度抑郁状态,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如果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则诊断为抑郁症。

6、广泛性焦虑

抑郁和焦虑常伴随出现,当焦虑症状较明显,而抑郁症状不足以诊断为抑郁发作时,会诊断为焦虑障碍。若两种症状均较严重,符合各自的诊断标准,可分列诊断。

7、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通常较轻,且脱离应激源后可随时间的迁移逐渐好转。但部分患者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消失后,会表现出严重的抑郁症状,此时一般会按抑郁障碍的标准进行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抑郁症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抑郁障碍的主要方式,对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均有治疗效果,有效率可达60%~70%。

药物治疗

1、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物

(1)常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有丙米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和多塞平,主要用于抑郁发作的治疗。但是其不良反应较多,包括抗胆碱能、心血管和镇静等方面,常见有口干、视力模糊、便秘、排尿困难、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心率改变和嗜睡等,还可诱发躁狂发作。

(2)四环类抗抑郁药有马普替林,抗抑郁作用与丙米嗪相同,不良反应较少,主要有口干、嗜睡、视物模糊、皮疹和体重增加等,偶可引起癫痫发作。

2、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主要包括异丙阱、苯乙胼和反苯环丙胺等,曾用于非典型抑郁症的治疗。但是该药与奶酪、酵母、鸡肝和酒类等富含酪胺的食物合用时可发生高血压危象,所以服药时需要着重注意。吗氯贝胺是一种新型的药物,疗效与丙米嗪相当,而且避免了高血压危象、肝脏毒性及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产生。

3、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目前用于临床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不良反应明显少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常见的有恶心、呕吐、厌食、便秘、腹泻、口干、震颤、失眠、焦虑及性功能障碍,偶尔出现皮疹,在少数患者中可能诱发躁狂。

4、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

主要包括盐酸文拉法辛及盐酸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失眠、盗汗、嗜睡及头晕等;度洛西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嗜睡、口干、食欲增加及体重增加,少见有心悸、低血压和皮疹,偶见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5、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

主要有米氮平,适用于伴有焦虑、严重失眠、食欲减退或体重下降及性功能障碍的抑郁症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口干、食欲增加及体重增加,少见有心悸、低血压和皮疹,偶见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6、其他

(1)阿戈美拉汀,不良反应较少,常见有头痛、恶心和乏力等;

(2)曲唑酮,常见不良反应有口干、便秘、静坐不能、嗜睡、直立性低血压和阴茎异常勃起等;

(3)噻奈普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便秘、头晕和恶心等;

(4)瑞波西汀,常见不良反应有口干、便秘、出汗和失眠,偶见排尿不畅、阳痿、心动过速和眩晕;

(5)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抗抑郁药治疗无效时,可联合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其中阿立哌唑和喹硫平已获美国FDA批准可作为成人抑郁障碍的辅助治疗药物。

物理治疗

1、电抽搐治疗

电抽搐治疗是给予中枢神经系统适量的电流刺激,引发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同步化,引起患者短暂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对精神症状有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电抽搐治疗的适应症包括:

(1)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不良反应不能耐受;

(2)有严重消极自杀企图和行为;

(3)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4)躯体疾病不明确,不适于用抗抑郁药;

(5)抑郁性木僵;

(6)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

同时在治疗抑郁障碍时,电抽搐治疗的次数一般为8~12次,其近期疗效较为明确,但疗效维持时间较短,因此一般会与一种抗抑郁药合并治疗,避免治疗停止后症状复发。

2、重复经颅刺激治疗

重复经颅刺激治疗通过线圈产生高磁场,在脑内特定区域产生感应电流,使神经细胞发生去极化,从而产生功能改变。重复经颅刺激治疗是抑郁障碍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其无创性而得到逐步推广。重复经颅刺激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是癫痫发作,另外还有头痛、刺激部位皮肤损伤和诱发躁狂等。重复经颅刺激治疗治疗后,10%~30%的患者会出现头痛,但持续时间短,多可自行缓解。

3、深部脑刺激

深部脑刺激是指将脉冲发生器植入脑内,通过释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相关核团,改善抑郁症状。目前深部脑刺激的确切作用机制并不清楚,一般会用深部脑刺激来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有效率为40%~70%。但是深部脑刺激涉及侵入性的脑外科手术。所以可能存在副作用和并发症的问题,如感染、出血、围术期头痛、癫痫等。

心理治疗

对有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的抑郁障碍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常需联合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及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能够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认知曲解、矫正适应不良性行为,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适应功能,改善患者对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满意度,从而减轻或缓解抑郁症状,调动患者积极性,提高患者解决问题和应对应激的能力。

1、支持性心理治疗

医生会通过倾听、安慰、解释、指导和鼓励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通常由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具体包括:

(1)给予患者足够的时间述说问题,通过耐心的倾听,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对自己的关心和理解;

(2)引导患者觉察自己的情绪,并鼓励患者表达其情绪,以减轻苦恼和心理压抑;

(3)疾病健康教育,使患者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身的心理或精神问题,从而积极、乐观的面对疾病;

(4)增强患者的信心,鼓励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帮助患者找到配合常规治疗和保持良好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点。

2、人际心理治疗

医生会通过识别抑郁的促发因素,处理患者当前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使患者学会把情绪与人际交往联系起来,通过适当的人际关系调整和改善来减轻抑郁,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该疗法起效较慢,可能需经过数月的治疗甚至治疗结束后数月,患者的社会功能才得以改善。

3、认知行为治疗

医生会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并矫正自身的错误信念、缓解情感压力,达到减轻症状、改善患者应对能力、最终降低疾病复发率的目的。对于症状相对较轻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缓解其急性期症状。

4、婚姻治疗和家庭治疗

(1)抑郁患者常有婚姻和家庭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疾病引起的后果,也可能是增加疾病易感性的因素,还可能延误患者的康复。婚姻治疗以促进良好的配偶关系为目标,重点为发现和解决夫妻之间的问题;治疗原则是积极主动、兼顾平衡、保持中立、重在调试和非包办。

(2)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目标是改善家庭的应对功能,帮助患者及其家属面对抑郁发作带来的压力,并防止复发。其特点为不着重于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分析,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上,不从家庭系统角度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

中医治疗

针灸、中药(如逍遥散、解郁丸)等也可以作为抑郁障碍的辅助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治疗周期

抑郁症一般需要长期治疗,治疗周期一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用药依从性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有的患者因为不能坚持用药,容易造成病情反复,进而无限延长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经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可缓解甚至恢复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但抑郁症的康复与多种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抑郁症反复发作,甚至是抑郁症病程慢性化,致使患者有残留的抑郁症相关症状,社交、职业技能等能力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危害性

1、日常生活自理、社交、职业技能等能力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自杀是抑郁障碍患者最严重的后果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约1/5的抑郁障碍患者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自愈性

一般难以自愈。

治愈性

经过抗抑郁治疗,大部分患者的抑郁症状可缓解或显著减轻,能够恢复正常人的生活状态,但仍有部分患者苏日安缓解,但无法达到临床治愈,会有残留症状以及社会功能或职业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患者可能反复发作,长期慢性发作。

治愈率

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均有治疗效果,有效率可达60%~70%。

根治性

难以根治。

复发性

首次抑郁发作缓解后约半数患者不再复发,但对于3次发作及以上或是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复发风险可高达90%以上。影响复发的因素主要有:

1、维持治疗的抗抑郁药剂量及使用时间不足;

2、生活应激事件;

3、社会适应不良;

4、慢性躯体疾病;

5、家庭社会支持缺乏;

6、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等。

日常

总述

抑郁症具有易复发的特点,在积极配合医学治疗的同时,患者及其家属日常应时刻关注病情变化,遵医嘱定期复查,并做好相应的日常生活管理。

用药护理

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忌擅自减药甚至停药。

生活管理

1、生活照料

家属尽量给患者创造安静、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培养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供给,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预防患者自杀

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点是抑郁症患者会有自杀倾向,所以要密切关注患者,如果发现患者有自杀企图,一定要及时阻止并就医,而且凡能成为自杀、自伤的工具、药品平时都要妥善保管。

3、心理支持

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家属要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使患者克服自卑情绪,消除不良的行为习惯,提高人际交往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心理,还要引导患者利用各种支持系统,例如:亲属、子女、邻居进行心理、语言沟通,适时倾诉苦闷心情,进行适当引导。

4、认知训练

家属可以每天给患者布置家庭作业,让其记录好事件和坏事件。帮助患者分析自身对事件所起的作用,指出坏事件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好事件对看绪的好处。

5、体育锻炼

身边的朋友或家属可以每天陪患者出去散步,多晒太阳。并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对于中年女性患者,可鼓励她们参加广场舞等群体性健身运动,既可以健身,还可以增加社会交往,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会有积极作用,但是应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

6、适时倾诉

随时注意患者的心理动态,多关心,多问候,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掌握其症状、思维、信念、情绪和行为,让患者最大限度倾诉内心的痛苦,起到情感宣泄的作用。

7、鼓励患者

在照护患者时,过分的关心、同情和保护,可使其产生依赖心理。应充分发挥患者的内在潜能,鼓励其单独完成某件事情。例如:让患者自己去超市买东西,让他觉得“我还行”“我可以”。

病情监测

为防止疾病复发,患者及其家属应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及行为状态,一旦出现疑似抑郁症的表现,应及时就.医。

饮食

饮食调理

抑郁症患者没有特定的饮食禁忌,保证健康的饮食习惯,均衡饮食、注意补充营养即可。日常生活中的平衡饮食对抑郁情绪的预防和改善是有益的。

饮食建议

1、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2、注重饮食丰富多样性,保证营养均衡。

3、家属可结合患者的口味提供健康的饮食。

饮食禁忌

1、戒烟酒。

2、少吃或不吃高脂肪、高糖的食物。

3、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

预防措施

目前抑郁症病因尚不明确,因此无直接有效的方法可预防抑郁症。日常应关注自身的情绪及压力管理、与亲友保持沟通、必要时及时求助专业人士等,对抑郁症的预防有积极的意义。

1、适当锻炼

多参加体育锻炼、注意睡眠。早睡早起,多到室外运动,比如快走20分钟。

2、合理饮食

注意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研究表明一些事物有助抵抗抑郁,比如深水鱼、香蕉、葡萄柚、菠菜、樱桃、大蒜、南瓜、干果、海鲜、全谷类等。

3、劳逸结合

不可过度疲劳。学习、工作、家务总有做不完的事,感到累时,暂且搁下这些事情,休息一下。

4、保持心情愉快

多晒太阳、沐浴温暖的阳光,能使人精神振奋,心胸开阔,心情坦然,气血流畅。

5、明确自我价值

明确你的价值,树立目标。有目标的人才有向往,才有方向,才活得充实,从小目标做起,不要期望过高,量力而行。同时注意不要急于求成,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有自杀行为者应紧急处理。

门诊指征

1、自觉长期情绪低落、对凡事都提不起兴趣;

2、伴发反应慢、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

3、伴失眠、食欲减退、乏力、幻觉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可咨询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

2、可咨询三甲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等。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心理测试,建议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

2、您出现这种情况有多久了?

3、您有其他症状吗?比如失眠、幻觉、食欲减退等?

4、您之前有过这种情况吗?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有没有长期服用什么药物?

6、您平时吸烟、喝酒吗?量大吗?

7、您家里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是精神病吗?

2、我为什么会得焦虑症?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能治好吗?

5、治疗费用高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需要长期服药吗?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复发后是不是会加重?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抽烟、喝酒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9-0044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