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深则欲留

中医基础术语,针刺方法之一。指针刺身体壮实的患者时,可深刺久留针。是指针刺得气后,将针体留置穴内,让它停留一段时间,在予出针的方法。通过留针以候气致,达到治疗目的。临床可分为静留针法、动留针法,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不同而分别使用。此外,还有不少病人并不适宜留针,有的留针反而会影响疗效。因此,对是否需要留针,以及留针的时间长短,都必须辨证而施,不可机械。

名称

深则欲留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解读

深则欲留,是针刺方法之一,指针刺身体壮实的患者时,可深刺久留针。《灵枢·根结》:“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由于疾病与体质的不同,气行滑利的人针感出现的快而且容易“脱气”,所以针刺宜浅,气行涩滞的人,针感出现的慢,则用大针且深刺,深刺留针以候气致,而浅刺的则尽快出针。

应用领域

指导针刺治疗留针,一般寒证、形胜或体力劳动者,人体气行迟涩、病久邪深难去者,虚证气少难应者,皆宜通过深刺和留针以使气致而达到治疗目的。
1、候气:进针至穴内一定深度后,可静以留针,以候气至。《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就是这种候气法,候气时,可以采用静留针,也可以采用捻转、提插结合以催其气至。
2、守气和行气:留针期间静而留之,保持针体在穴内深度不变,或手持针柄运气于指下,并治神调息,以维持针感,是为守气之法。留针期间,调整针刺方向与深浅,或采取相应的手法间歇行针,加强针感,促使针感循经传导,是为行气之法。
3、根据病症情况而施:急性病症或慢性病症急性发作,如急性菌痢、急腹症、哮喘等,宜长时间动留针法。慢性病患者一般采用静留针法,体弱不耐针刺者可短时间静留针,顽固性病症可采取长时间静留针发。头针、耳针或远道刺、巨刺时,留针期间可配合病所运动、导引、按摩诸法。正气不虚、症状不显著者,常采用短时间动留针法。
4、根据证候性质而施:里证、阴证、寒证宜久留针;表证、阳证、热证宜短时间留针,甚而不留针。留针还需因人、因时制宜。婴幼儿不宜留针,可浅刺、疾刺;老人、体虚者可短时间留针;青壮年则可留针时间适当延长。春夏季留针宜短,秋冬季留针时间宜长。
5、根据患者针感而施:针感显著、气至病所,或对针刺不能耐受者,宜短时间留针,甚而不留针。针感不显,感应迟钝,或对针刺有较强耐受性者,可采用长时间留针或间歇行针。

参考文献

1.高忻洙等.《中国针灸学词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2.赵京生.《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年
3.陆寿康.《刺法灸法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9-0044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