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高金亮

高金亮,男,汉族,天津人。主任医师,教授。1963年毕业于天津市中医学院,师承于邢锡波教授和田乃庚教授,历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是全国第二、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姓名

高金亮

性别

民族

汉族

籍贯

天津市

出生日期

1939年

临床职称

主任医师

教学职称

教授

毕业院校

天津市中医学院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常见牌胃病及胃癌前病变。

教育经历

1963年,毕业于天津市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师承于邢锡波教授和田乃庚教授。

工作经历

从天津市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在临床教研室任教。

1975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

1976年6月-1983年7月,天津市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

重点研究脾胃病及老年病。

学术思想

1、和法为诸法之冠,调和为癒病之本

《内经》总括全部治法为:“谨和阴阳,以平为期。”他认为,和法为诸法之冠调和为癒病之本,并认为中医学的两个启航点为临床实践和文化根基,只有精研中医古典医籍,深探和法学术,掌握经典名方不断完善和法,才能深入中医治疗学堂奥才能完成“学医技做学问”的双重任务。并自戒说:“三日不读经典处方可憎。和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可以治疗多种外感、内伤不和之病,使各种不和之病复归于和,如外感不和之证中的表里不和营卫不和、上下不和、三焦不和,施之和法则能和解少阳、调和营卫分消上下、宣畅三焦;内伤不和之证中的气血不和、肝脾不和、胆胃不和、寒热不和,运用和法则能调和气血、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寒热。此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嘈杂宜和”,平调阴阳等亦资参照。

2、倡手脾胃气血升降论,构建脾胃病证修疗体系

他在精研《内经》《脾胃论》的基础上,认为脾胃是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运纳相调,并由于脾胃同居中焦,功能相辅相成,共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后天之本,故在脾胃病的临证治疗中强调和倡导脾胃气血升降论,重视气血升降辨证与用药。结合治疗脾胃病经验,初步构建了脾胃病证诊疗体系,首先从大的框架上将脾胃病概括为内涵外延三个层面:一为脾胃本病以胃肠病为主;二为脾胃相关病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三为脾胃外延病,用调和脾胃法治疗的有关内、妇、儿、外、眼、皮肤科等病症。在此基础上确立治疗路径,形成跨脏腑、跨专科的极具中医特色的诊疗体系。

3、中医学术思想的四个层次论

他认为,完整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包括逐级升高的四个阶次:即技术的、逻辑的、哲学的、美学的。中医学的美是医道中超越了真超越了善的最高层次。醉心于中医学中,常会感到美的震撼,受到美的感染中医的语言美:在读经典和名贤医案、医话时,时时可以体味到中医语言中蕴涵着诗的韵律、形象、凝练。中医的技艺美:中医的诊疗过程应该说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医诊疗过程观察周全,问诊详细,灵活善变,医生思彻天地,心游八极,将个人学识、性格灵感、医理所涵,浑然一体,展现鲜明的风格。中医的方剂美经方是历代医者智慧的结晶,是中医理论美的体现,医生运用医理,调兵遣将,精心设计,使全方药物君臣佐使,井然有序,动静、升降、刚柔、寒热相济,药到病除,效如桴鼓。和法能使不和谐之病复归于和,用法精妙,具有善于调节之和谐美。思辨美则体现在研究各种调和之法,义深熟辨,灵动智慧,理法方药,系统严谨,科学完善体现系统之美;此外,医者仁心,治病救人,仁者爱人,尽现仁爱之美。从而构成和法美的基本框架,即和谐美、思辨美、系统美和仁爱美学医技,做学问”是每一位中医工作者的追求和必备的素质,每一位从事临床的中医工作者,都应通过经典研读饱学群书和临床思考,努力完成“医师一导师一大师”的攀登。不仅做一名好的临床医师,还要成为临床医学家。古老的中医学,面对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组学革命”的迅猛发展,反而日益显示出学术优势、理论优势,就是因为它具有临床疗效和人文智慧的双重支撑。中医学在重视其临床应用价值的同时,还应重视其人文价值。

4、中西医要整合,中医理论是核心

中医学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两千余年,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各门新科学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中医学正面临着新科学的挑战和机遇,中医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医现代化。21世纪是“整合”的时代,当代的中西医学尽现互融整合之势,而无谓门户之争。故而,中医现代化的实现既要保持中医特色,又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强调中医现代化既不是西医化,也不是中医与西医简单的结合,而是要走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尽可能地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尽最大努力地致力于中医学术的整理继承和研究,使中医理论得到提高,让中医特色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同时,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借鉴、掌握何种西洋的、东洋的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技术都要坚持在中西医整合发展中,始终以中医理论为核心,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张力。他在对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系统,强调应重视中医药标准化的研究与实施,他认为“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现代化”。在标准化的制定、推行、修改过程中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战略决策过程中,要坚持全面性、协同性、自主性、可行性。特别是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特色为主的方针,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各种手段、方法、思路和工具,不断制定出既有中医药学科内涵,又被国内外公认的各种标准。在规范中医药理论框架即特有理论标准时,宜根据需要运用复杂巨系统理论,非线性理论以及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努力探讨其实质,为其用语现代化和内涵规范化、标准化制造条件。在规范中医证候标准化工作中,也宜采用国际公认的流行病学调查/DME方法进行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盲法的范研究,据此研究结果制定的标准才可能被国内外承认。以中医理论的标准化推动现代化,将大大加速中医药国际化和中药产业进程,并将增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5、袁老缘气虚血瘀,老年病证无纯虚

人体的衰老是一个从中年后期开始的渐变过程。从老年前期开始预防和治疗各种虚损病证,对防止和减少老年病的发生,延缓衰老有重要意义。他提出衰老源于气虚血瘀,且老年病无单纯虚证,多为虚实夹杂证。抗老防衰,养老之人,当以养元气调脾胃为主。治疗老年病要首重脾胃,宜调补脾胃养血活血。

科研成果

1986年以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并参与国家“973”课题“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其中:

1、国家“七五”重点攻关课题“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入手,开展了“中老年虚证的调查性研究、临床研究、实验及药学研究”,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3、率先提出并开展了病证结合造模工作模拟了脾虚型慢性胃炎、脾虚型消化性溃疡等,以适应中医科学研究的需求,这一研究成果成为中医动物造模的创新点之一,并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4、研制出安胃和胃转安系列颗粒剂,该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5、运用健脾益气活血法防止老年前期虚证,研究成果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还提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演变规律—“因滞而虚,因虚夹邪”及相应系列治疗方案;提出了胃癌前病变的共同病理基础即“脾损血瘀,精伤毒聚”,并采用了胃癌前期病变的异病同治方案等。

获奖情况

曾获“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称号。

此外,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荣誉称号

国家级名老中医

社会活动

先后赴日本、美国、新加坡、韩国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讲学。

出版著作

《脾虚证的现代研究》

主要论文

1.高金亮.从医散记[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3):163-167.

2.高金亮.和法名方析——兼说中医美(二)[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04):197-199.

3.高金亮.和法名方析——兼说中医美(一)[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03):132-136.

4.高金亮.中医脾胃病研究断想[J].天津中医药,2004(06):445-446.

5.袁红霞,高金亮,徐东琴,孟静岩,闫小雪,李彦,高玉德,潘丛清,屈彩芹,雒明池.中医药阻断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2000(05):56.

6.高金亮,李继泽.论中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成果化”的趋势[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8(03):1-3+14.

7.孟静岩,高金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近况[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8(02):39-42.

8.高金亮,张洪慈.四逆散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报告 附:抗胃溃疡作用的初步动物实验[J].天津中医,1987(05):18-20.

9.高金亮.喜看杏林春苗壮——祝贺《学生论文专辑》出刊[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7(03):1.

10.高金亮.中医临床研究的趋向与前景[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5(02):1-3.

传承图谱

邢锡波、田乃庚→高金亮→刘华、旁树玲。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