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生地黄

生地黄,中药饮片名。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通用名称

生地黄

英文名称

Unprocessed Rehmannia Root

汉语拼音

Shengdihuang

药品类型

清热凉血药

处方类型

处方药

医保类型

医保

参考价格

8.00-13.00元/千克

成分

1、本品含梓醇、二氢梓醇、单密力特苷、乙酰梓醇、桃叶珊瑚苷、密力特苷、地黄苷、去羟栀子苷、筋骨草苷、辛酸、苯甲酸、苯乙酸、葡萄糖、蔗糖、果糖及铁、锌、锰、铬等20多种微量元素、β-谷甾醇等。鲜地黄含20多种氨基酸,其中精氨酸含量最高。干地黄中含有15种氨基酸,其中丙氨酸含量最高。

2、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含梓醇(C15H20O10)不得少于0.20%,含毛蕊花糖苷(C29H36O15)不得少于0.020%

性状

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切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主要功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适应病症

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临床应用及指南

1、现代用于治疗高血压病,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化脓性中耳炎,老年性便秘,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席汉综合征,湿疹,神经性皮炎和荨麻疹等。

2、单味应用:

(1)糖尿病:生地黄30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干生地黄90g,切碎,加水600-800ml,煮沸约1小时,滤出药液约300ml。每日1剂,分2次服。

(3)席汉综合征:干生地黄90g,切成碎片,加水900ml,煮沸并不断搅拌1小时后滤出药液约200ml,1次服完,连服3日,以后于第7日、16日和33日开始各连服3日,以后每隔1-3个月视病情重复1次。

(4)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生地黄60g,黄酒500ml,水煎浓缩,加红糖,每日1剂,分2次服用,经期第4-7日口服。

(5)闭经:生地黄90g,加水900ml,煎煮1小时,滤液200ml,顿服。

(6)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生地黄90g,加水1000ml,煎煮滤液约300ml,分1-2次服完。

(7)急性电光性眼炎:生地黄2块,洗净,捣成泥状,捏成饼状敷于患眼,再用消毒棉垫覆盖,胶布固定。轻症用药1次即愈,严重者隔6-8小时再敷药1次。

(8)耳部疾患:鲜生地黄去杂质,洗净,切片,按浸渍法加60%乙醇至药平面,浸渍4周后过滤,滤渣尽力压榨,所得滤液与药液合用,过滤后装入棕色瓶子内,置于阴凉处贮存,用乙醇消毒患处皮肤后,滴本品2-3滴,每日3次。

3、配伍应用:

(1)生地与水牛角配伍,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绛,甚则热盛发斑等证。

(2)生地与青蒿配伍,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伤津,阴虚内热等证。

(3)生地与侧柏叶配伍,清热养阴,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尿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等证。

(4)生地与麦冬配伍,清热养阴生津,用于热病伤津,舌红咽干,消渴证的口渴多饮或热盛伤阴,肠燥便秘等证。

(5)生地、赤芍、牡丹皮配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主要用于热入血分所致的发热烦躁甚或昏狂谵妄、斑疹紫黑,或吐血、衄血。

(6)生地黄、女贞子、当归配伍,滋阴养血,用于肝肾阴虚型慢性肾衰竭。

(7)生地黄、桃仁、红花配伍,益阴养血,通络逐痹,用于顽痹。

药性分析/方解

甘,寒。归心、肝、肾经。

1、本品性寒入血,以“凉血为最”。既能清营、血分之热邪,又能止血热妄行之出血,为清热凉血之要药,适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及血热诸出血。甘寒质润,能清热养阴、生津润燥,大凡阴津亏损,“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因其滋润寒凉,最滑大肠”,故对“老人津液枯绝,大肠燥结不润者,皆当用之

2、地黄功擅清热凉血,滋阴生津。自古至今为血热出血,温病营血分证,以及阴虚内热,口渴、消渴等证的要药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黄具有良好的保护肝脏与降低血糖效应,特别是后者,为传统生津止渴之品,为治疗糖尿病提供科学依据。

3、生地黄包括鲜地黄和干地黄两种,均有清热、凉血、养阴的功效。但鲜地黄苦重于甘,其气大寒,清热凉血作用较为突出;地黄甘重于苦,益阴养血之功较佳。故急性热病,热入营血,以鲜者为佳;慢性阴虚内热的病证,以干者为宜。

4、地黄性寒而滞,故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胸膈多痰者忌用,外感病邪者忌用,盖邪从外入最忌滋滞,“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剂”。

5、鲜地黄古代本草称为生地黄,而现今则称干地黄为生地黄。两者气味同为甘苦而寒,功效同是清热凉血,滋阴生津,但同中有异也。鲜地黄苦重于甘,其气大寒,偏于清热凉血,临床多用于治疗温热病处于大热时期,邪热深入营分的舌绛口渴及吐衄发斑等血热炽盛之症;干地黄甘重于苦,故偏于滋阴养血,临床多用于治疗热病后期,阴液已伤,余邪未尽者,或阴虚阳亢,血虚化燥心烦内热等病证。

6、生地黄具有止血的功效,在古代本草书籍中就有记述,如《名医别录》说其主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阎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豌折,瘀血留血,鼻衄、呕血,皆捣饮之。”而从临床应用情况来看,生地黄是具有止血功效的,用于治疗血热所致出血病证。取其止血功效,以炒炭用为佳。

规格

统货、1-2级、3-4级。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不良反应

尚未见此方面报道。

禁忌

1、生地黄质地滋腻,柔润,味甘而厚,擅补阴血,但有伤脾阳阻碍胃气的不良反应,故脾胃气虚,或脾阳不足,受纳运化之力不足,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少食便溏,或腹满泄泻,舌质淡,苔白多津,脉细无力等症者当忌用鲜地黄、生地黄,以免伤阳困脾。

2、生地黄养血滋阴,属性阴,湿邪也属阴,两阴相加,多生寒湿阻滞,且中焦脾土,与湿同气相求,最易致滞,故不可使用本品。临床表现为脘腹胸胁胀满痞塞,嗳气不畅,矢气不通,食欲不振,口渴少饮,舌苔厚腻等症者应忌用。

3、湿停成饮,饮聚成痰,痰饮与湿浊同源,皆因肺、脾、肾三脏阳虚所致。生地黄阴柔伤阳,有生痰积饮之弊,故痰饮滞膈,呕吐清水,气短胸闷,胁肋胀满,肢体肿痛,肥胖,咳逆倚息,肠间辘辘有声等症者,应慎用。《医学入门》:“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注意事项

1、鲜品可捣汁入药,清热凉血之力更强;止血宜炒炭。

2、《品汇精要》谓:生地黄“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3、不宜用铜、铁器煎药。

4、畏芜荑、莱菔子。恶贝母、姜汁、缩砂仁。忌铜铁器。

5、低血糖、低血压者不宜长期大量单用。

6、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单味药长期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1、生地黄配大黄:滋阴增液,通便泄热。生地黄甘寒微苦,长于滋阴清热,凉血生津,兼能止血;大黄苦寒沉降,力猛善走,能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清泻血分实热,并能消瘀活血。二药配伍应用,发挥协同作用,清热凉血之功明显增强,攻补兼施,增水行舟,共收滋阴增液,通便泄热之功。

2、生地黄配熟地黄:二者同为一物,因加工炮制方法不同,其性有寒热之别,功效也有所偏重。生地黄甘寒,性润多汁,重在清热凉血生津;熟地黄甘温,气味俱厚,重在养血填精,补益肝肾。两药配伍,既能滋肾阴,养精血,又能凉血止血,从而使治疗范围扩大。适用于妇人产后津伤血亏之口渴、失眠、大便秘结,肝肾不足、精亏血少而兼血热之月经过多、崩漏、心悸失眠、眩晕,热病伤阴及老年性便秘等。方如地黄煎。亦可用于治阴虚内热之盗汗症。方如当归六黄汤。

3、生地黄配玄参:二者均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但生地黄偏于凉血止血;玄参长于凉血解毒。两药相须为用,使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力倍增,既可用于血热实证,又可用于阴虚证。适用于热入血分之吐血、衄血、发热谵语,热病阴伤之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虚火上炎之咽喉肿痛,也可用于消渴证。方如清营汤。

4、生地黄配乌梅: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乌梅酸涩性平,能敛虚火,生津液。两药配伍,酸甘化阴,养阴生津、退虚火,适用于阴虚内热之口渴多饮、烦热,温病后期之阴伤津耗或暑热伤阴之口渴、烦热等。方如连梅汤。

5、生地黄配旱莲草:生地黄能清热凉血止血,滋阴补肾生津;旱莲草能滋阴泻热,血止血。两药相辅相成,清热凉血止血作用增强,且滋阴补肾,适用于肺痨咯血及血热妄行之出血证。方如二至地黄汤。

药理作用

本品水提液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其流浸膏有强心、利尿作用。其乙醇提取物有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地黄有对抗连续服用地塞米松后血浆皮质酮浓度的下降,并能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的作用,具有促进机体淋巴母细胞的转化、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的作用,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特别对免疫功能低下者作用更明显。

毒理作用

对心脏作用的实验中发现,生地黄流浸膏虽然对蛙心的收缩力有显著增强作用,对衰弱的心脏更显著,但大剂量能使正常蛙心中毒。大鼠静脉注射地黄的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也发现对其心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心跳变慢甚至停止,因此,大剂量使用地黄时应注意对心脏的毒性。

贮藏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执行标准

中国药典2015年一部。

附注

用药甄别:

1、鲜地黄与干地黄。两药均源于玄参科地黄,皆能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润肠通便,可治热病邪入营血之高热神昏、温毒发斑,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斑疹紫黑。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然鲜地黄多汁,清热凉血生津效佳,热甚伤津者多用;干地黄质润,清热力稍差而长于凉血清热滋阴,阴虚血热、骨蒸潮热多用。

2、生地黄与知母。两药均能清热养阴,生津止渴,同治热病烦渴、骨蒸潮热、阴虚消渴、肠燥便秘。然生地黄入营血分,长于清热凉血,滋阴生津,多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妄行之斑疹吐衄或阴血不足兼血热者;知母属清热泻火药,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除烦止渴,主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又能清泻肺火,滋阴润肺,可治肺热咳嗽、痰黄黏稠或阴虚燥咳、干咳少痰。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