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太冲穴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上一个重要的穴位,为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该穴具有平肝泄热、疏肝养血、清利下焦、通络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中风、月经不调、黄疸、癃闭、下肢痿痹等病证。

名称

太冲穴

别名

大冲

出处

《灵枢·本输》

隶属

足厥阴肝经

位置

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主治

中风、癫狂痫、口歪、月经不调、黄疸、癃闭、下肢痿痹等

功能

平肝泄热、疏肝养血、清利下焦、通络止痛

名词释义

“太”,大的意思;“冲”,要冲,重要的部位。本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为冲脉之支别处,肝主藏血,冲为血海,肝与冲脉,气脉相应合而盛大,故名“太冲”。

功能作用

太冲穴具有平肝泄热、疏肝养血、清利下焦、通络止痛的功效。

定位

太冲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解剖

在(足母)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1跖背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的足底内侧神经。

详细主治

太冲穴常用于治疗肝经风热病证、妇产科病证、肝胃病证、泌尿系统病证等。

1、肝经风热病证: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

2、妇产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滞产等。

3、肝胃病证:黄疸、胁痛、口苦、腹胀、呕逆等。

4、泌尿系统病证:癃闭、遗尿等。

5、其他:下肢痿痹、足跗肿痛等。

详细操作

太冲穴可采用针刺、艾灸等操作方法。

1、针刺:直刺0.5~1寸,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证,医生会灵活选用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的针刺手法。

2、艾灸:艾条温和灸5~10分钟,或艾炷灸3~5壮。

临床运用

太冲穴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面神经麻痹、偏头痛、月经不调、肋间神经痛等疾患。

配伍

太冲穴可与曲池穴、合谷穴、水沟穴、三阴交穴、阳谷穴、归来穴等穴位配伍,以达到治疗相关病证的目的。

1、配曲池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丰隆穴,治高血压。

2、配合谷穴、百会穴,治头顶痛。

3、配水沟穴、合谷穴,治小儿惊风。

4、配三阴交穴、关元穴、隐白穴,治妇人漏下不止。

5、配阳谷穴、昆仑穴,治目赤肿痛。

6、配归来穴、三阴交穴、中极穴,治经闭、痛经。

附注

太冲与合谷配伍,称为“四关”。合谷、太冲皆为本经之原穴,合谷属阳,太冲属阴。又合谷善调气,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太冲主调血,肝经少气多血,肝藏血,体阴而用阳。两穴相配,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的作用。两穴一阳一阴、一腑一脏、一上一下、一气一血,相得益彰,故临床常配合应用。

相关论述

1、《灵枢·本输》言:肝“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

2、《针灸甲乙经·卷八》:“呕,厥寒,时有微热,胁下榰满,喉痛,嗌干,膝外廉痛,淫泺胫酸,腋下肿,马刀瘿,肩肿,吻伤痛,太冲主之……环脐痛,阴骞,两丸缩,坚痛不得卧,太冲主之”。

3、《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产后出汗不止,刺太冲急补之”。

4、《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凡上气冷发,腹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止”。

5、《针灸大全·卷一》:“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6、《针灸大成·卷七》:“主心痛脉弦,马黄,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小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溺,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㿉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肘肿,内踝前痛,淫泺,胻酸,腋下马刀疡瘘,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

7、《东医宝鉴·卷八十五》:“太冲主治肿胀满,行动艰辛步履难,兼治霍乱吐泻症,手足转筋灸可痊”。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