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石门穴

石门穴是任脉上的一个穴位,为三焦之募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上。该穴具有温肾益精、理气止痛、通利水道、调经止带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腹胀、奔豚气、水肿、遗精、经闭等病证。

名称

石门穴

别名

利机、精露、丹田、命门、端田

出处

《针灸甲乙经》

隶属

任脉

位置

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

腹胀、奔豚气、水肿、遗精、经闭等

功能

温肾益精、理气止痛、通利水道、调经止带

名词释义

石者,坚硬也;门者,出入之处也。石门作为腧穴名,内应子宫、精室,以此为生命之本,丹田之地,犹如石室之闭藏。有此封藏之闭,乃能蕴育种子,以待发生成长。体表的腧穴是任脉气血出入之门户,故以石门喻之,即犹石室之门也。

另有说:不能生长谷物之地称石田,不通人道之女称石女,癥瘕生于胞中称石瘕,古时医家多以为此穴误针,可使人不孕。犹如石门不开,闭门不受,因名石门。

功能作用

石门穴具有温肾益精、理气止痛、通利水道、调经止带的功效。

定位

石门穴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上。

解剖

石门穴在腹白线上,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1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深部为小肠。

详细主治

石门穴可治疗多种病证,包括肠腑病证、男科病证、妇科病证等。

1、肠腑病证:腹胀、腹泻、痢疾、绕脐疼痛等。

2、男科病证:遗精、阳痿等。

3、妇科病证: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尽等。

4、其他病证:奔豚气、疝气、水肿、小便不利等。

详细操作

石门穴可采用针刺、艾灸等操作方法。

1、针刺: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2、艾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石门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腹水、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肠炎等。

配伍

石门穴可与阴陵泉穴、天枢穴、气海穴、中极穴等穴位配伍,以达到治疗相关病证的目的。

1、配阴陵泉穴、关元穴、阴交穴,治四肢水肿、小便不利。

2、配天枢穴、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腹胀、泄泻、绕脐痛。

3、配气海穴、三阴交穴,治崩漏。

4、配中极穴、归来穴,治疝气。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卷九》:“心腹中卒痛而汗出,石门主之……气痛癃,小便黄,气满塞,虚则遗溺,身时寒热,吐逆,溺难,腹满,石门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四》:“治腹胀坚硬,支满,妇人因产恶露不止,遂结成块,崩中漏下”。

3、《扁鹊心书》:“妇人脐中及下部出脓水,此由真气虚脱,冲任之血不行,化为脓水,或从脐中,或从阴中淋沥而下,不治即死,灸石门穴二百壮,服姜附汤愈。生产出血过多,或早于房事,或早作劳动,致损真气,乃成虚劳,脉弦而紧,咳嗽发热,四肢厥冷,或咯血吐血,灸石门三百壮”。

4、《针灸资生经》:“石门,疗气淋,小便黄”。

5、《针灸大成·卷七》:“主伤寒,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绞痛,阴囊入小腹,奔豚抢心,腹痛坚硬,卒疝绕脐,气淋血淋,小便黄,呕吐血不食谷,谷不化,水肿,水气行皮肤,小腹皮敦敦然,气满,妇人因产恶露不止,结成块,崩中漏下”。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