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菜

白花菜,中药材名。本品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Gynandropsis pentaphylla(L.)Briq.]的全草。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淋浊白带,痔疮,痢疾,疟疾,蛇虫咬伤。
中文名称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主治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淋浊白带,痔疮,痢疾,疟疾,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事项
内服不宜过量,皮肤破溃者不可外用。
化学成分
全草中含有达玛烷型皂苷cleogynol。叶中含有芦丁苷(rutin),单萜类成分:芳樟醇(linalool),反式-2-甲基环戊醇(trans-2-methylcyclopentanol),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橙花醇(nerol),反式牻牛儿醇(trans-geraniol),β-紫罗兰酮(β-ionone),反式牻牛儿基丙酮(trans-geranyl acetone),橙花叔醇(nerolidol)。
药理作用
叶有抗刺激作用。
毒理作用
白花菜一次食用多量,或少量多次食用后易引起中毒。曾有6例食用白花菜后12小时左右,先后发生头晕,恶心,呕吐,多汗,视物模糊,四肢麻木等。其中3例病情较重,发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腹微隆起,肠鸣音减弱。经常规处理,3天后恢复。
1、汪颖《食物本草》:下气。多食动风气,滞脏腑,令人胃中闷满,伤脾。
2、《纲目》:煎水洗痔;捣烂敷风湿痹痛,擂酒饮止疟。
3、《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蛇咬。
4、《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止下痢。
5、《河南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6、《福建药物志》:祛风行气,清热除湿。主治风湿痹痛,汗斑,痔疮发炎。
7、《湖北中草药志》:天寒者不宜用,多食则胃中闷满。
8、《安徽中草药》:外敷对皮肤有刺激性,若皮肤破溃者不宜用,敷后有烧灼感时即除去。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淋浊,带下白:花菜鲜草15-24g,猪膀胱1个。水煎,饭前服。
2、治疟疾:白花菜鲜叶绞汁1杯(5-10ml),黄酒等量,熬热,在发作前1小时服,(1、2方出自《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6-8月采收全草(地上部分)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茎多分枝,密被黏性腺毛。掌状复叶互生,小叶5,倒卵形或菱状倒卵形,全缘或有细齿;具长叶柄。总状花序顶生;萼片4,花瓣4,倒卵形,有长爪;雄蕊6,雌蕊子房有长柄。蒴果长角状。有恶臭气。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白花菜科白花菜属植物白花菜。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约1m。常被腺毛。叶为3-7小叶的掌状复叶,叶柄长2-7cm,小叶倒卵状椭圆形、倒披针形或菱形,基部楔形至渐狭延成小叶柄,总状花序长15-30cm;苞片由3枚小叶组成;花梗长约1.5cm;萼片分离,披针形,椭圆形或卵形,被腺毛;花瓣白色,少有淡黄或淡紫色,雄蕊6,伸出花冠外;子房线柱形,花柱很短,柱头头状。果圆柱形,斜举。种子扁球形,黑褐色,表面有横向皱纹或更常为具瘤状小突起。花、果期约在7-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华北及其以南至台湾、广东、海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低海拔地区田野、荒地。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肥水,幼苗期缺水影响生长发育。一般土壤都能栽种,以疏松、肥沃或微碱性、微酸性土壤生长较好。种子不耐贮藏隔年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4月上旬至6月上旬播种施足底肥,翻耕耙平,按行距30-60cm,顺畦开3-4cm浅沟将与沙混合的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镇压,播后浇水。播后2星期出苗。田间管理当幼苗长出2-3片真叶,进行间苗,苗高15cm时按株距30cm定苗。为提高产量,结合松土除草,现蕾前追施氮、磷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