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刺梨,中药名。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缫丝花Rosa roxburghii Tratt.和单瓣缫丝花R. roxburghi Tratt. f. normalis Rehd. et Wils.的干燥果实。具有健胃、消食、止泻的功效。主治食积饱胀、泄泻。
中文名称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健胃、消食、止泻。
主治食积饱胀、泄泻。
内服:煎汤,9-15g;或生食。
刺梨的药性对胎儿、婴儿的影响尚不明确,为安全起见,需在医师评估利弊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1、缫丝花果肉中含维生素A、B2、C、E、K,还含β-谷甾醇,委陵菜酸,野雅春酸,原儿茶酸,以硬脂酸及二十一烷酸为主的脂肪酸,刺梨酸。未成熟果实含刺梨素A、B,蔷薇素F,长梗马兜铃素,木麻黄素,恺木素,旌节花素,新唢呐草素,2,3-O-(S)-六羟基联苯二甲酰-D-葡萄糖,(+)-儿茶酚;含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其中含量较高的有频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又含9种脂肪酸,以亚麻酸、肉豆蔻酸、棕榈酸为主,而油酸与亚油酸含量较高(11.58%,6.25%);含24种矿质元素,有常量元素钙、钾、钠、镁和微量元素铁、锰、钼、钴。含鞣质,胡萝卜素。果实含维生素E及胡萝卜素。
2、单瓣缫丝花成熟鲜果肉含维生素C及其他多种维生素,如烟酸、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K和维生素E等。
刺梨具有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抗肿瘤及保肝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对胃肠道平滑肌也有一定作用;刺梨多糖对免疫功能,尤其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刺梨汁可明显改善慢性氟中毒的一般状况,可拮抗慢性氟中毒对胶原组织的损害,增强慢性氟中毒机体和组织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程度,从而拮抗慢性氟中毒对机体和组织的损害,这与刺梨含有大量抗氧化物质维生素C和维生素E和SOD有关。
刺梨果汁灌胃最大浓度最大容量每日3次,未见小鼠死亡。小鼠静注刺梨果汁的LD50为13.34±0.009g/kg,刺梨总提取物静注的LD50为5.36±0.002g/kg。
1、《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解暑,消食。治维生素C缺乏病。
2、《贵州民间方药集》:“健胃,消食积饱胀,并滋补强壮。”
3、《湖南药物志》:“止泄。”
临床应用
治婴幼儿秋季腹泻:鲜刺梨子3000g,加水3000ml,文火煎煮,浓缩至1500ml。1岁以内每次服10ml,1-2岁15ml,2岁以上20ml。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中医杂志》1985,(6):71]
1、刺梨蜜汁
(1)原料:刺梨250克、蜂蜜20克。
(2)做法:洗净新鲜刺梨,去皮、去核,切成薄片,置于碗中,加入蜂蜜20克,拌匀,腌渍1小时即成。
(3)功效:软化血管、降脂降压、滋补美容、生津止渴。
2、刺梨酒
(1)原料:酒500克、刺梨果250克。
(2)做法:洗净刺梨果、去籽,沥干水分,将酒倒入容器中,放入晾干的刺梨果,封口存放,待酒呈金黄色、有浓香味即成。酒和刺梨同食。
(3)功效:解疲劳、美容,提高性功能。
3、刺梨冰粥
(1)原料:刺梨300克、糯米100克、冰糖30克。
(2)做法:将刺梨洗净捣烂,然后去渣(或煮汁去渣)留汁。把洗净的米和冰糖放进刺梨汁中同煮成粥,把粥放入冰箱内冷藏即成。
(3)功效:清热解毒、消食和胃。
4、玉米刺梨粥
(1)原料:鲜玉米30克、糯米60克、刺梨15克。
(2)做法:洗净玉米、糯米;刺梨洗净、去皮,切片。把全部材料一起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文火煮成稀粥,调味即成。量随意。
(3)功效:补中健脾、开胃消食。适用于冠心病、高血压、食欲不振、饮食减少、胸闷心悸、肢体麻木、小便不利、下肢浮肿。
5、刺梨糯米酒
(1)原料:刺梨、糯米酒各适量。
(2)做法:按一定比例备好刺梨和糯米酒,然后搅拌均匀密封。放在一个阴凉干燥并且通风的位置,大约一个星期之后即可服用。
(3)功效:消除疲劳、健胃补脾、滋润补血、补中益气、帮助消化;妇女产后,病人初愈,净饮、浸药均宜,恢复身体。
对于需要中药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品质与疗效。
加工炮制
8-11月采收,晒干。
除去杂质,晒干。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果实呈扁球形或圆锥形,稀纺锤形,直径2-4cm。表面黄褐色或黄绿色,密被针刺,有的并具褐色斑点;先端常有黄褐色宿存的花萼5瓣,亦被披针刺。纵剖面观:果肉黄白色;种子多数,着生于萼筒基部凸起的花托上,卵圆形,浅黄色,直径1.5-3mm,骨质。气微香,味酸、涩、微甜。
参见药材性状。
植物学信息
蔷薇科蔷薇属植物缫丝花和单瓣缫丝花。
1、缫丝花:灌木,高1-2.5m;树皮灰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常有成对皮刺。羽状复叶;小叶9-15,连叶柄长5-11cm;叶柄和叶轴疏生小皮刺;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2cm,宽0.5-1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宽楔形,边缘有细锐锯齿,两面无毛。花两性;花1-3朵生于短枝顶端;萼裂片5,通常宽卵形,两面有绒毛,密生针刺;花直径5-6cm;重瓣至半重瓣,外轮花瓣大,内轮较小,淡红色或粉红色,微芳香;雄蕊多数,着生在杯状萼筒边缘;心皮多数,花柱离生。果扁球形,直径3-4cm,绿色,外面密生针刺,宿存的萼裂片直立。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单瓣缫丝花:本变型花为单瓣,粉红色,直径4-6cm。
1、缫丝花:分布于西南及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西藏、陕西、甘肃等地。
2、单瓣缫丝花: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江西、湖北、广西、陕西、甘肃等地。
1、缫丝花:野生或栽培。
2、单瓣缫丝花:生于海拔500-2500m的向阳山坡、沟谷、路旁及灌木丛中。
种子、扦插繁殖。
1、种子繁殖
刺梨种子无明显的休眠期。秋季种子成熟后立即播种,在适宜的条件下即可萌发生长,其发芽率及出苗率可达90%以上,一般秋播于9月下旬进行,春播于2月下旬进行,苗床式育苗可播种15~20kg/667m²,出苗20~25万株/667m²。但由于种皮骨质化,透水透气性差,播种后在15~20℃时,一般要1个月左右才能萌芽出苗,故要求较高的播种质量和苗期管理。
2、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方法简便,成苗快,结果早,成本低,可广泛用于刺梨苗木生产。
(1)绿枝扦插:夏、秋季均可进行,夏插于5月中旬,当春梢基本木质化时,剪成8~10cm长的插条(最好带点母枝),发根成活率可达90%以上,苗圃地应保持湿润,搭棚遮阴。
(2)硬枝扦插:春、夏、秋三季均可进行,以春插为好,做法是将冬季修剪下来的一年生枝条剪成10~12cm长,下端在芽下方斜剪,上端在芽上方1cm处抖势,以100根一捆藏于湿沙中,次年2月上中旬以株行距9cm×24cm斜插于苗圃中,露一芽在外,踏实插条周围床土。3月中旬萌芽,成活率达90%以上。
1、害虫:主要有小猿叶虫、卷叶蛾、叶蝉、食心虫等,前三者主要为害叶片,发生时用800~1000倍敌敌畏加1000倍乐果的混合液喷射。食心虫为害果实,于5~6月发生时用800~1000倍乐果喷射。
2、病害:主要是白粉病,一般4月下旬出现,5月下旬至6月上旬蔓延较快,发病较重,可用1000倍甲基托布津防治。在7~8月份易出现高温干旱的地区,果实发生日灼病时,可喷射20%的石灰水2~3次进行预防。
.2f2b33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