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骨草

驳骨草,中药名。为木贼科木贼属植物笔管草Hippochaete debilis(Roxb.)Ching[Equisetum debile Roxb]的全草。具有清热,明目,利湿,止血的功效。主治目赤肿痛,翳膜遮睛,湿热黄疸,五淋,崩漏带下。
中文名称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明目,利湿,止血。
主治
目赤肿痛,翳膜遮睛,湿热黄疸,五淋,崩漏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
化学成分
茎含烟碱,山柰酚-3-槐糖甙,山柰酚-3-槐糖-7-葡萄糖甙,还含硅化合物。
1、《广西药植名录》:根:止血,止咳,治跌打。叶:消肿,驱风。
2、《云南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止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菌痢,肠炎,上感,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小功劳三至五钱,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2、治骨折:小功劳配方外包。(《云南中草药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0月选择身老体大者采挖,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茎淡绿色至黄绿色,长约50cm,有细长分枝,表面粗糙,有纵沟,节间长5-8cm,中空。叶鞘呈短筒状,紧贴于茎,鞘肋背面平坦,鞘齿膜质,先端钝头,基部平截,有一黑色细圈。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木贼科木贼属植物笔管草。
形态特征
矮小常绿灌木,高20-30cm。茎黄褐色,密被毛,节上有明显托叶痕,斜向上生长。单叶对生,倒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长6-10cm,宽2.5-4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侧脉在叶缘以内网结,下面稍突起,被毛,叶脉上毛尤为明显;叶柄长1cm左右,被毛。聚伞花序顶生,花白色。浆果球形或椭圆形,如豌豆大,成熟时蓝色。花期夏季。
分布区域
分布云南、广西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杂木林中阴湿处,及山坡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