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黄芪

黄芪,中药名。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e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Fisch.)Bge.的根。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中文名称

黄芪

拉丁文名

Astragali Radix

别名

黄耆、戴糁、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王孙、百药绵、羊肉、绵黄耆、绵耆、绵芪、箭芪、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绵黄芪

性味归经

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医保类型

医保(黄芪、炙黄芪)

功效作用

功能

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主治

1、脾气虚证: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因其能升阳举陷,故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本品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本品又能补气生血,治血虚证亦常与补血药配伍。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本品尚可补气以摄血。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

2、肺气虚证:本品入肺又能补益肺气,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常与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气虚自汗证: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本品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本品以其补气之功还能收托毒生肌之效。

5、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而致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补气以行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恶龟甲、白鲜皮。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可以降低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不宜同用。

3、饮食禁忌:忌食萝卜、绿豆和强碱性食物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芽、海带等。

注意事项

凡表实邪盛,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不宜用。

化学成分

膜荚黄芪根中分离出黄芪苷Ⅰ、黄芪苷Ⅱ、胡萝卜苷、β-谷甾醇、棕榈酸,膜荚黄芪皂苷A、B、C,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熊竹素、胆碱、甜菜碱、叶酸、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和以三萜环黄芪醇为苷元的黄芪苷Ⅰ、Ⅱ、Ⅲ、Ⅳ。抗菌成分L-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蒙古黄芪根中含大豆皂苷,黄芪苷Ⅰ、Ⅱ、Ⅳ,胡萝卜苷。含黄芪多糖Ⅰ、Ⅱ、Ⅲ三种均一多糖,并分离出两种葡聚糖AG-1、AG-2和两种杂多糖AH-1、AH-2。AG-1和AH-1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含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等黄酮类化合物;并含天门冬酰胺、刀豆氨酸、脯氨酸、γ-氨基丁酸等21种氨基酸,含有铁、锰、锌、铷等14种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1、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黄芪及其多糖等成分可明显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均有促进或增强作用;对干扰素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具有自身诱生和活性挥发等功效。

2、对细胞代谢的影响:黄芪能明显延缓人胚二倍体细胞自然衰老过程,能延长细胞寿命1/3左右;在高浓度时对体外培养健康人淋巴细胞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时则有促进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黄芪皂苷50-200μg/ml对心有正性肌力作用,30μg/ml呈负性肌力作用;黄芪具有降压作用。

4、抗菌作用:黄芪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等有抗菌作用。

5、抗病毒作用:黄芪注射液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感染过程有一定的阻断作用。黄芪在相当浓度下有抑制病毒的作用,包括艾滋病病毒。黄芪水煎剂具有直接灭活病毒作用,且可抑制感染病毒后的细胞病变,可直接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正在复制的病毒具有生长抑制作用。

6、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黄芪煎剂对乙酰苯肼造成溶血性血虚动物细胞压积降低,血液比黏度降低,红细胞电泳率减少,电泳时间延长等均有改善作用。

7、对泌尿系统的影响:黄芪注射液具有保肾的作用;黄芪有中等利尿作用。

8、对糖代谢的影响: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

9、此外,黄芪尚具有抗衰老、抗突变、保肝、抗疲劳、抗缺氧、抗寒、抗辐射、抑瘤、抗肺动脉高压、镇静、镇痛、增智、抗炎、激素样作用等。

相关论述

1、《本草汇言》: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2、《医学衷中参西录》: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黄芪

相关配伍

1、黄芪配人参:黄芪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偏于温补固护;人参善于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偏于滋补强壮。两药配伍,相须为用,为甘温补气的重要配伍。适用于气虚所致神疲、食少、自汗等身体虚弱诸证。

2、黄芪配附子:黄芪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附子善于回阳救逆,温肾助阳。两药配伍,可增强温里助阳、固表止汗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下陷兼阳虚者,症见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肢体沉重麻木等。

3、黄芪配白术:黄芪长于益气补虚;白术善于健脾益气。两药配伍,可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脾弱所致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

4、黄芪配当归:黄芪补脾肺之气,以益生血之源;当归养心肝之血,以补血和营。

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生血的作用。适用于劳倦内伤、肌热面赤、烦渴、脉虚大乏力及疮疡、血虚发热、诸气血不足等。

5、黄芪配升麻:黄芪甘温,长于补气升阳;升麻辛甘微寒,善于解表升阳。两药配伍,可增强升阳举陷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下陷的崩漏、脱肛、子宫脱垂等。

6、黄芪配防风:黄芪补气固表;防风祛风解表。两药相配,防风能载黄芪补气达于周身,黄芪得防风之疏散而不固邪,防风得黄芪之固表而不疏散。散中寓补、补中兼疏为相畏相使的应用。适用于虚人四肢酸痛、表虚自汗等。

7、黄芪配桂枝:黄芪长于益气行血;桂枝善于温经通脉。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通脉,温经和血的作用。适用于气血营卫不足、肌肉疼痛、肩臂麻木等。

鉴别用药

1、生黄芪与蜜炙黄芪:历史上黄芪曾经有过清炒、米炒、酒炙、蜜炙、盐炙、麸炒后盐汤制等多种炮制方法,如《本草通玄》曰:“古人制黄芪多用蜜炙,愚易以酒炙,既助其达表,又行气泥滞也。若补肾及崩带淋浊中,须盐水炒之”。但目前黄芪的炮制品主要有生黄芪与蜜炙黄芪两种。两者均性味甘温,归肺、脾经,具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然生黄芪擅长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排脓,多用于卫气不固,自汗时出,体虚感冒,水肿,疮疡不溃或久溃不敛。蜜炙黄芪则以益气补中见长,每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者。

2、人参与黄芪:两者均为补气要药,味甘微温,归脾、肺经,皆具补脾益肺之功,且常相须为用。然人参为五加科植物,味微苦,又入心经,其补益力最强,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之危重证抢救;又可益气生津,用于热病口渴、气津两伤及消渴证;尚有安神益智、益气壮阳之效,用治失眠健忘、阳痿等。黄芪属豆科植物,虽无大补元气之功,但擅长益气升阳,凡脾阳不升、中气下陷者,常以本品为主以补气健脾、升阳举陷;兼能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又可用于卫表不固、自汗易感、气虚水肿、小便不利、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溃久不敛等。

3、党参与黄芪:两者均为补气要药,入脾、肺经而具益气、养血之功,同治脾肺气虚诸证,且常相须为用。然党参性味甘平,入脾、胃经而力稍逊,功专补中益肺、益气生血,且不燥不膩,治气虚及气血两亏、气津两伤的轻证,慢性病常可代人参用之。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胃经而力胜,不仅以益气升阳见长,而且能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除了主治脾阳不升、中气下陷者外,还可用于卫表不固、自汗易感,气虚水肿、小便不利,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溃久不敛等。

相关药品

清暑益气汤、净石灵胶囊、三两半药酒、黄芪健胃膏、正心泰胶囊、补中益气丸。

相关方剂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玉屏风散(《医方类聚》)、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保元汤(《博爱心鉴》)、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药膳食疗

1、黄芪鳝鱼汤:

(1)功效:补气养血、健美容颜。用于气血不足之面色萎黄、消瘦疲乏等。

(2)原材料:黄芪30g,鳝鱼300g,生姜1片(切丝),红枣5枚(去核)大蒜2个。

(3)做法:黄芪、红枣洗净,大蒜洗净、切段。鳝鱼去肠、洗净、斩件。起油锅放入鳝鱼、姜、盐,炒至鳝鱼半熟。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煮1小时,调味即可。

(4)用法:佐餐食用,饮汤吃鳝鱼肉。

2、防己黃芪粥:

(1)功效:补血健脾、利水消肿适用于肥胖症。

(2)原材料:防己10g,黄芪12g白术6g,甘草3g,粳米50g。

(3)做法:将上述各种药材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至盖过所有的材料为止。用大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然后加入粳米煮成粥即可。

(4)用法:每日1-2次,温热服。

3、黄芪牛肉粥:

(1)功效:补脾健胃、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用于脾胃气虚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等症。

(2)原材料:炙黄芪30g,牛肉100g。大米30g,大枣10枚,食盐适量。

(3)做法:将牛肉切成小丁同炙黄芪放入锅中,煮半小时后去除黄芪。然后再加入大米,用文火煮成稀粥,调入食盐即可。

(4)用法:温服,每日1-2次。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播种后2-3年采收,9-11月或春季冬芽萌动前采挖,深刨以防折断根,切下芦头,抖净泥土,晒至半干,堆积1-2d再晒,直至晒干为止。剪去侧根及须根,扎成小捆,即是生黄芪。

炮制方法

1、黄芪: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生品长于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

2、炒黄芪:取黄芪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微有焦斑,取出放凉。炒黄芪性偏燥,补脾益气而不壅滞,多用于食少便溏、脾虚腹胀。

3、蜜黄芪: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黄芪片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蜜黄芪质偏润,长于补气生血,多用于肺虚气短、气虚血弱、气虚便秘。

4、酒黄芪:取黄芪片,加米酒拌匀,放1h后炒炙。酒黄芪温升作用较强,适用于气虚肺寒及气虚下陷。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炒黄芪、制黄芪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饮片性状

1、黄芪: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内层有棕色环纹及放射状纹理,外层有曲折裂隙,中心黄色周边灰黄色或浅棕色,有纵纹。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2、炒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深黄色,微有焦斑。

3、蜜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深黄色,微有光泽,略带黏性,有蜜香气,味甜。

4、酒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黄色,微有酒气。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

形态特征

1、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直长,圆柱形,稍呈木质,表面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上部有分枝,被长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小叶25-37片,小叶片宽椭圆形,长4-9mm,先端稍钝,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有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腋生,有花10-25朵;小花梗短,生黑色硬毛;苞片线状披针形;花萼筒状;花冠黄色,蝶形;雄蕊10,二体;子房有柄,光滑无毛,花柱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宽1.1-1.5cm,无毛,先端有喙,有显著网纹。种子5-6颗,肾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2、膜荚黄芪:本种形态和上种极相似,主要区别为:小叶13-31片,小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7-30mm,宽4-10mm。花冠淡黄色;子房被疏柔毛。荚果卵状长圆形,长2-2.5cm,宽0.9-1.2cm,被黑色短毛。

分布区域

1、蒙古黄芪: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新疆等地。在东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有栽培。

2、膜荚黄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在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有栽培。

道地产区

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等地。

生长环境

1、蒙古黄芪:生于山坡、沟旁或疏林下。

2、膜荚黄芪:生于向阳山坡或灌丛边缘,或见于河边砂质地。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