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

粳米,中药名。为禾本科稻属植物稻(梗稻)Oryza sativa L.去壳的种仁。具有补气健脾,除烦渴,止泻痢的功效。主治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心烦口渴,泻下痢疾。
中文名称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补气健脾,除烦渴,止泻痢。
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心烦口渴,泻下痢疾。
内服:煎汤,9-30g;或水研取汁。
《食疗本草》:“新熟者动气,常食干饭,令人热中,唇口干;不可和苍耳之,令人卒心痛;不可与马肉同食之,发痼疾。”
含75%以上的淀粉,8%左右蛋白质,0.5%-1%脂肪,另含少量B族维生素B1、B2、B6等。脂肪部分主要为甾体类:胆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和酸性成分及脂类:一、二、三酰甘油,磷脂,还含有二十四酰基鞘氨醇葡萄糖,自由脂肪酸。尚含乙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羟基代乙酸,枸橼酸,苹果酸,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单糖和双糖。
1、《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2、《千金方》:“主心烦,断下痢,平胃气,长肌肉。”
3、《食疗本草》:“温中益气,补下元。”
4、《日华子》:“补中,壮筋骨,补肠胃。”
5、《本草衍义》:“平和五脏,补益胃气。”
6、《滇南本草》:“治一切诸虚百损,强筋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7、《医学入门》:“止烦渴泄痢,强心志,益肾精,益肺气。”
8、《纲目》:“好颜色,解热,赤者益脾而白者益胃。”
9、《药性切用》:“补脾益肺,长气养血,添精助神。”
临床应用
药膳食疗:
五仁粳米粥:
功效:健胃破淤、润肠通便。适用于气血虚亏引起的习惯性便秘。若妇女产后血虚便秘可去桃仁。
原材料:芝麻仁、松子仁、胡桃仁、桃仁(去皮尖,炒)、甜杏仁各15g,粳米200g。
做法:将上述五仁混合碾碎,加入粳梗米共煮稀粥,可以加糖适量。
用法:每日早、晚服用1次。
1、治脾虚泄泻,不寐:粳米二合,茯苓末一两。(粳米)煮好,再下苓末一两,再煮烂食。(《寿世青编》茯苓粥)
2、治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气欲绝者:淡竹沥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盏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圣济总录》竹沥饮)
3、治上气咳嗽,胸膈伤痛,气喘:粳米二合,桃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以上桃仁和米煮粥,空腹食之。(《圣惠方》粳米桃仁粥)
4、治妊娠忽然下黄汁如胶,或如豆汁,胎动腹痛:粳米五升,黄芪六两。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分为四服。(《医学纲目》)
5、下乳汁:粳米、糯米各半合,莴苣子一合(淘净),生甘草半两。上研细,用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淬,分三服。(《济阴纲目》)
6、治食水芹中毒:用饧梗米、杏仁、乳饼煮粥,食一二碗,日三服。(《卫生易简方》)
加工炮制
秋季颖果成熟时,采收,脱下果实,晒干,除去稻壳即可。
药材鉴别
呈扁椭圆形,长3-4mm,宽2-3mm。一端圆钝;另端有胚脱落而稍歪斜。表面浅白色,半透明,光滑。质坚硬,断面粉性。气微,味甘。
植物学信息
禾本科稻属植物稻(梗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直立,丛生,高约1m。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5-25mm,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扁平,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30-60cm,宽6-15mm,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mm,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颖极退化,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长3-4mm,两性小花外程有5脉,常具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雄蕊6;花柱2枚,柱头帚刷状。颖果平滑。花、果期6-10月。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