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花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凌霄花,中药名。为紫葳科凌霄花属植物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Thunb.)K. Schum.或美洲凌霄Campsis radicans(L.)Seem.的干燥花。具有活血通经,凉血祛风的功效。主要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癥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医保类型
功效作用
活血通经,凉血祛风。
月经不调,经闭癥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
1、内服:煎汤,3-6g;或入散剂。
2、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煎汤熏洗。
本品为破血之品,孕妇慎用。
主要含黄酮类成分(如芹菜素、柚皮素-7-双鼠李糖苷、二氢山柰酚-3-鼠李糖苷-5-O-葡萄糖苷等)、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如紫葳苷、凌霄苷、5-羟基紫葳苷、黄钟花苷等),还含苯丙醇苷类、生物碱、有机酸及挥发油等。
本品具有改善微循环、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
1、《神农本草经》:“主妇人产乳余疾,崩中,癥瘕,血闭,寒热羸瘦。”
2、《药性论》:“主热风,风痫,大小便不利,肠中结实,止产后崩血不定,淋漓。”
3、《医林纂要》:“缓肝风,泻肝热。去血中伏火,治诸血热生风之证。”
临床应用
1、治血瘀经闭,可与当归、红花、赤芍等同用,如紫葳散(《妇科玉尺》);治瘀血癥瘕积聚,可配鳖甲、丹皮等用,如鳖甲煎丸(《金匮要略》);治跌打损伤,可单用捣敷,亦可配乳香、没药等药用。
2、治周身瘙痒,《医学正传》单以本品为末,酒调服,亦可与生地、丹皮、刺蒺藜等同用;治风疹、皮癣,配雄黄、黄连、天南星等为末外搽,如凌霄花散(《证治准绳》)。
3、治血热便血、崩漏,可单用研末冲服,亦可与地榆、槐花、生地等同用。
1、凌霄花配莪术:凌霄花性寒活血通经;莪术性温破血行气。两药配伍,寒温并用,气血双治,具有破血通经、行气止痛之功,适用于气滞血瘀之经行腹痛,或经闭等证。
2、凌霄花配甘草:凌霄花性寒活血凉血、祛风止痒;甘草性平善解诸毒,缓和药性。两药合用,活血而不峻,凉血而不滞,具有凉血活血、祛风止痒的功效,适用于风疹隐疹,疹发色红瘙痒。
凌霄花与月季花:二者均入肝经血分,均有活血祛瘀功效,可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证。然凌霄花药性寒凉,有活血凉血、祛风止痒作用,常用于血热生风的各种皮肤瘙痒证。月季花药性偏温,既活血调经,又疏肝解郁,除用于肝郁气滞、瘀血阻滞所致的月经不调外,还治气滞血瘀的胸胁胀痛等。
紫葳散(《鸡峰普济方》)、三奇散(《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紫葳散(《杨氏家藏方》)。
对于需要中药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品质与疗效。
加工炮制
夏、秋二季花盛开时采摘,干燥。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花柄,筛去灰屑。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1、凌霄花:多皱缩卷曲,黄褐色或棕褐色,完整花朵长4-5cm。萼筒钟状,长2-2.5cm,裂片5,裂至中部,萼筒基部至萼齿尖有5条纵棱。花冠先端5裂,裂片半圆形,下部联合呈漏斗状,表面可见细脉纹,内表面较明显。雄蕊4,着生在花冠上,2长2短,花药个字形,花柱1,柱头扁平。气清香,味微苦、酸。
2、美洲凌霄花:完整花朵长6-7cm。萼筒长1.5-2cm,硬革质,先端5齿裂,裂片短三角状,长约为萼筒的1/3,萼筒外无明显的纵棱;花冠内表面具明显的深棕色脉纹。
为喇叭状皱缩折叠的花朵。花瓣棕黄色,表面具有棕红色细脉纹,并散布有棕色斑点。先端有五裂,花萼基部联合成管,略具香气,味微苦而略酸。
植物学信息
紫葳科凌霄花属植物凌霄或美洲凌霄。
1、凌霄:落叶木质藤本,借气根攀附于其他物上。茎黄褐色具棱状网裂。叶对生,奇数羽状复叶;叶轴长3-4cm;小叶柄长5-10mm,小叶7-9枚,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6cm,宽1.5-3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两侧不等大,边缘有粗锯齿,两面无毛,小叶柄着生处有淡黄褐色束毛。花序顶生,圆锥状,花大,直径4-5cm;花萼钟状,不等5裂,裂至筒之中部,裂片披针形;花冠漏斗状钟形,裂片5,圆形,橘红色,开展;雄蕊4,2长2短;子房上位,2室,基部有花盘。蒴果长如豆荚,具子房柄;2瓣裂。种子多数,扁平,有透明的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美洲凌霄:本种形态上与凌霄相似,唯小叶9-11枚,椭圆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尾尖。花萼5等裂,分裂较浅,约裂至三分之一,裂片三角形,向外微卷,无凸起的纵棱;花冠为细长的漏斗形,直径较凌霄小,橙红色至深红色,内有明显的棕红色纵纹,筒部为花萼的3倍。花期7-10月,果期11月。
1、凌霄: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四川、贵州等地。
2、美洲凌霄:江苏、上海、湖南等地有栽培。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生长于山谷、小河边、疏林下,攀援于树上、石壁上,亦有庭园栽培。
喜温暖湿润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砂质壤土、黏壤土均能生长。
扦插繁殖、压条繁殖、分根繁殖。
1、扦插繁殖:可在春季或雨季进行,北京地区适宜在7-8月。截取较坚实粗壮的枝条,每段长10-16cm,扦插于砂床,上面用玻璃覆盖,以保持足够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温度在23-28℃,插后20天即可生根,到翌年春即可移入大田,行距60cm,株距30-40cm。南方温暖地区,可在春天将头年的新枝剪下,直接插入地边,即可生根成活。
2、压条繁殖:在7月间将粗壮的藤蔓拉到地表,分段用土堆埋,露出芽头,保持土湿润,约50天左右即可生根,生根后剪下移栽。南方亦可在春天压条。
3、分根繁殖:宜在早春进行,即将母株附近由根芽生出的小苗挖出栽种。
.2f2b33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