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

马鞭草是一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湖北、江苏、贵州、广西等地。本品具有活血散瘀、解毒、利水、退黄、截疟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癥瘕积聚、痛经经闭、喉痹、痈肿、水肿、黄疸和疟疾。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科
属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毒性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马鞭草性凉,味苦,归肝、脾经。具有活血散瘀、解毒、利水、退黄、截疟的功效。
马鞭草主要治疗癥瘕积聚、痛经经闭、喉痹、痈肿、水肿、黄疸和疟疾。
1、煎服,5~10g;或入丸、散。
2、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少数患者服用后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停药后即消失。
孕妇慎服。
马鞭草主要含有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如马鞭草苷、戟叶马鞭草苷和桃叶珊瑚苷)、三萜类成分(如3a,24-二羟基-12-乌苏烯-28-羧酸、羽扇豆醇、熊果酸和齐墩果酸)、苯丙苷类成分(如洋丁香酚苷)、黄酮类成分(如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芝麻素-6- 葡萄糖苷、芹菜素、4'-羟基汉黄芩素),此外还含有腺苷、β-胡萝卜素及挥发油等成分。
马鞭草具有镇咳、抗肿瘤、抗炎、镇痛、保护神经、调节免疫等作用。
临床应用
1、马鞭革配泽兰。其中,马鞭草味苦性凉,功能活血散瘀、通经;泽兰药性平和,功能活血调经、止痛。两药配伍使用,可以达到活血调经的作用,以治疗瘀阻导致的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以及经闭等证。
2、马鞭草配青蒿。其中,马鞭草功能截疟,善治疟疾,且无问新久皆宜;青蒿气味辛香,能清透少阳寒热而善治疟。两药合用,增强了截疟功效,适用于治疗疟疾寒热往来。
3、马鞭草配射干。其中,马鞭草苦泄性凉,清热解毒;射干为肺经专药,苦寒清热、利咽消肿。两药配伍使用,可增强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作用,适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喉痹等证。
4、马鞭草配泽泻。其中,马鞭草苦泄通利,性凉清热;泽泻甘淡渗利,性寒泄热。两药合用,可泄膀胱之热、利膀胱之水,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或热淋湿痛。
马鞭草与益母草均具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均可用于治疗痛经经闭、水肿、疮疡。但是,马鞭草还可以活血消疮,可治癥瘕积聚,而且其治疟无问新久,为疟疾常用之品,另外善解毒,多用于喉痹、疮痈;而益母草则长于活血调经,为经产要药,可利水道、消水肿,多用于水瘀互结的水肿证,而且具有凉血解毒的功效,还善治湿热郁于肌肤的湿疹瘙痒。
马鞭草散等。
柠檬马鞭草茶具有消除呕心、促进消化的功效,适用于支气管炎、鼻塞、喉咙痛、消化不良者。
加工炮制
6~8月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除去残根及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保存方法
置干燥处保存。
药材鉴别
本品蒸呈方柱形,多分枝,四面有纵沟,长0.5~1m;表面绿褐色,粗糙;质硬而脆,断面有髓或中空。叶对生,皱缩,多破碎,绿褐色,完整者展平后叶片3深裂,边缘有锯齿。穗状花序细长,有小花多数。气微,味苦。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茎方柱形,四面有纵沟,表面绿褐色,粗糙。切面有髓或中空。叶多破碎,绿褐色,完整者展平后叶片3深裂,边缘有锯齿。穗状花序,有小花多数。气微,味苦。
植物学信息
马鞭草科马鞭草属植物。
多年生草本。穗状花序在顶端或枝杈处生长,花小,在始端密集,结果时稀疏;苞片比花萼短,有硬毛;花萼叶有硬毛,叶片薄颜色淡;花冠呈现淡紫到蓝色,外面有细毛。果实呈长圆形,外面的果皮薄。花期6~8月,果期7~10月。
马鞭草在中国分布于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地区,全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均有分布。
主要产于湖北、江苏、贵州、广西等地。
常生长于路旁、山坡、溪边或林旁。
马鞭草喜湿润气候,喜肥,怕涝,不耐干旱。适应性很强,一般的土壤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的沙壤土生长良好,低洼易涝地不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