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萁骨根

芒萁骨根,中药名。为里白科芒萁属植物芒萁骨Dicranopteris pedata(Houtt.)Nakai的根茎。具有清热利湿,化瘀止血,止咳的功效。主治湿热膨胀,小便涩痛,阴部湿痒,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血崩,鼻衄,肺热咳嗽
中文名称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主要用于湿热膨胀,小便涩痛,阴部湿痒,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血崩,鼻衄,肺热咳嗽。
1、《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湿热臌胀。
2、《浙江药用植物志》:治小便涩痛,白带,血崩,鼻衄,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烫伤。
3、《福建药物志》:清热止血。治淋病,咳嗽,血崩,跌打损伤。
临床应用
1、治湿热臌胀:鲜芒其根茎250g。水煎取汁,冲入烧酒适量,每日早晚饭前各服1次。(《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2、治阴部湿痒:芒其根6-9g,烧灰,调人千里光膏内。先用千里光、臭牡丹、金银花藤,煎水洗,后用本品外搽。(江西《草药手册》)
3、治妇女血崩:芒其根茎心30g。烧灰研末,酒送服。(台湾《常见草药》)
4、治鼻衄:鲜芒其根茎250g,乌韭60g,黑豆250g。水煎冲白糖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药材鉴别
本品根状茎细长,有分枝,粗2.2-5mm,褐棕色,坚硬,木质,被棕黄色毛,具短须根;易折断,断面明显分为二层,外层为棕色皮层,中央为淡黄色中柱。
植物学信息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40-100cm,直立或蔓生。。根茎细长而横走,被棕色毛。叶远生,纸质,下面灰白色或浅蓝色;叶柄棕禾秆色,长20-55cm;叶轴一至二回或多回分叉,各分叉的腋间有1休眠芽,密被茸毛,并具1对叶状苞片,宽披针形;基部两侧有1对篦齿状托叶;末回羽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顶端渐狭,尾状,篦齿状深裂几达羽轴;裂片35-50对,线状披针形,长1.5-3cm,先端钝,常微凹,平展,羽片基部上侧的数对呈三角形或三角状长圆形。长4-10mm,各裂片基部汇合,全缘,边缘软骨质;侧脉斜展,每组有3、4条平行小脉。芒其孢子囊群圆形,由5-8个孢子囊组成,着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的中部,在主脉两侧各排成1行。
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南部、台湾等地。
生于强酸性的红壤丘陵、荒坡林缘或马尾松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