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蒟

大叶蒟,中药名。为胡椒科植物大叶蒟PiperlaetispicumC.DC.的叶。主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中文名称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功能
接骨疗伤。
主治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化学成分
1、大叶蒟的根、茎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含有大叶蒟素,大叶蒟酰胺A、大叶蒟酰胺B、N-异丁基-(3,4-亚甲氧基苯)-2E-heptenamide、N-异丁基-(E)-7-(3,4-亚甲氧基苯)七碳-2-烯酰胺、N-异丁基-7-(3,4-亚甲氧基苯)-2E,4E-七碳二烯酰胺、4,5-二氢荜茇明宁碱、1-肉桂酰吡咯烷、胡椒醇。叶含(2E,4E)-N-异丁基-11-phenylundecadienamide、(2E,4E)-N-异丁基-7-(3,4′-methylene-dioxyphenyl)heptadienamide、短穗胡椒酰胺A、dihydropipercide、粗梗胡椒酰胺A、(+)-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ol]、d-芝麻素(d-sesamin)、胡椒醇、牡荆苷,β-谷甾醇、豆甾醇、正三十二醇。
2、大叶蒟茎含有挥发油0.19%,主要化合物为萜类,其中倍半萜相对含量达60.5%,其中反式-石竹烯含量较高达12.5%。
药理作用
大叶蒟素、大叶蒟酰胺A和B均具有显著的抗抑郁活性。大叶蒟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抗抑郁和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接骨疗伤:叶捣烂敷。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胡椒科胡椒属大叶蒟。
形态特征
木质攀援藤本,高达10m;枝无毛,干时变淡褐色。叶革质,有透明腺点,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2-17cm,宽4-9cm,顶端短渐尖,基部两侧不等,斜心形,两耳圆,常覆瓦状重叠,腹面无毛,背面疏被长柔毛;叶脉羽状,但又常有5条比较明显的近基出脉,最上1对离基5-8cm从中脉发出,较下的1对最粗,近基出或在基部上方1-1.5cm发出,弧形上升至叶片中部即弯拱网结,网状脉明显;叶柄短,通常一侧长2-5mm,另一侧长6-10mm,被短柔毛;叶鞘长2-3mm。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长约10cm,直径约4mm;总花梗长1-1.5cm,无毛;花序轴被毛;苞片阔倒卵形,盾状,有缘毛,长约13mm,宽约1mm。雄蕊2枚,花药2室,花丝肥厚,长约1.2mm。雌花序长和宽与雄花序的相同,在果期延长并显著增粗,长达15cm,直径15-22mm;花序轴密被粗毛;苞片倒卵状长圆形,腹面贴生于花序轴上,仅边缘分离,长约2mm,宽约1.1mm,盾状,有缘毛;子房卵形,柱头4,顶端短尖。浆果近球形,直径约5mm,果柄与果近等长。花期8-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海南、广东。
生长环境
生于密林或疏林中,攀于树上或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