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石参

石参,中药材名。本品为苦苣苔科植物紫花苣苔的全草。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湿热泻痢,肺热咳喘,跌打肿痛,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文名称

石参

拉丁文名

Loxostigmagriffithii(Wight)Clarke[DidymocapusgriffithiiWight]

别名

石豇豆、岩参。

道地产区

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归经

味苦;性平。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主湿热泻痢,肺热咳喘,跌打肿痛,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苦苣苔科植物紫花苣苔。

形态特征

紫花苣苔半灌木。茎高20-10cm,四棱形,被短毛。叶对生,同一对叶不等大;较大的叶柄长约5cm,较小的叶柄长约5mm,被短柔毛;叶片膜质,长椭圆形或狭卵形,长4-19cm,被短柔毛;叶片膜质,长椭圆形或狭卵形,长4-19cm,宽1.8-19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偏斜,边缘小钝齿或小牙齿,上面被粗柔毛,下面疏被短柔毛,沿叶脉较密集。聚伞花序在茎上部腋生;花序梗长2-10cm,被短柔毛,有2-10花;苞片小,线状披针形;花梗长1-1.5cm;花萼5裂至基部,裂片相等,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花黄色或淡黄色,长3-3.8cm,外面疏被腺状短柔毛,内面无毛,具紫色斑纹,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2对,花药成对连着;子房长圆形,无毛,柱头2。蒴果狭长形,长6-12cm。种子小,两端各具1条长约1mm的毛状附属物。花期10月,果期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道地产区

四川、贵州、云南。

生长环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50-2600m的潮湿林中树上或山坡岩石上。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