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白毛蛇

白毛蛇,中药名。为骨碎补科阴石蕨属植物圆盖阴石藤Humata tyermanni Moore的根茎。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疖肿,带状疱疹,湿热黄疸,淋浊带下,风湿痹痛,跌打骨折。

中文名称

白毛蛇

别名

草石蚕、石蚕、石奇蛇、石祁蛇、白伸筋、石伸筋、白毛岩蚕、岩蚕、老鼠尾、墙蛇、石蚯蚓、飞线蜈蚣、石岩蚕、白花石蚕、毛石蚕、白毛骨碎补、阴地厥

性味归经

味微苦、甘,性凉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

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疖肿,带状疱疹,湿热黄疸,淋浊带下,风湿痹痛,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研末,或浸酒。外用:鲜品捣敷。

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浸酒,除风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2、《本草图经》:“主走注风,散血止痛。”

3、《岭南采药录》:“祛风湿,壮筋骨。治哮喘,气痛,肚痛,煅灰,沸水冲服。为末治蛇疮。”

4、《江西民间草药》:“治妇人黄白带,湿热黄疸,手脚拘挛骨节痛。”

5、《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小儿急惊风,吐血,风痹。”

6、《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止痛,消炎止血。”

7、《云南中草药》:“熄风解痉,除湿利尿,接骨生肌。主治破伤风,扁桃体炎,肾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骨折。”

8、《福建药物志》:“清热利湿。主治肺脓疡、咳血、扁桃体炎、牙痛、尿道炎、膀胱炎、尿血、风湿关节痛、白带、急性乳腺炎、带状疱疹。”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带状疱疹:鲜(阴石蕨)根茎。捣烂绞汁,调雄黄末少许,涂抹患处。(《福建中草药》)

2、治黄疸型肝炎:阴石蕨(鲜)90g,茵陈、生山栀各9g水煎服。(南药《中草药学》)

3、治风湿痹痛:(阴石蕨)250g,加当归50g,浸酒1000g,每日服2次,每次1小杯。(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4、治腰肌劳损,关节酸痛:阴石藤根茎90g(或加猪蹄1只共煮)。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0月挖取,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茎扁圆柱形,稍扭曲或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3-7mm。表面密被膜质、线状披针形鳞片,长约4mm,灰白色,基部圆形,红棕色;须根多数,棕褐色,除去鳞片、须根后,表面棕黑色,有不规则纵皱纹。质稍硬,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绿色,有点状维管束。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骨碎补科阴石蕨属植物圆盖阴石藤。
形态特征
植株高约20cm。根茎粗壮,长而横生,密被棕色至灰白色、基部近圆形,向上为狭披针形鳞片,膜质,盾状着生。叶远生,无毛;叶柄基部有鳞片;叶片革质,宽卵状三角形,长、宽各10-15cm,二至四回深羽裂。孢子囊群生于小脉先端;囊群盖近圆形,仅基部一点着生,其余分离。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1600m的山地石上或林中树干上。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