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蓼

大马蓼,中药名。为蓼科植物酸模叶蓼PolygonumlapathifoliumL.的全草。具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腹痛,肿疡,肠炎,痢疾。外用治湿疹,颈淋巴结结核。
中文名称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功能
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主治
腹痛,肿疡,肠炎,痢疾。外用治湿疹,颈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烂敷患处。
临床应用
附注
本植物的变种柳叶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var.salicifolium Sibth.与原种的区别在于叶下面有时密被白色绵毛,也同供药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全草长20-100cm。茎圆柱形,有分枝,节处有淡褐色的膜质托叶鞘。叶互生,皱缩,展平后为披针形至长圆状椭圆形,表面常有新月形斑点,绿色或绿褐色,背面具腺点或被白色绵毛,主脉及叶缘具粗硬刺毛。穗状花序聚成圆锥状,小花淡粉色。果卵圆形,扁平,长2.5-3mm,黑褐色,有光泽。气微,叶辛、辣。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蓼科蓼属酸模叶蓼。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100m。茎直立、有分枝,带红色,节膨大。叶互生,叶柄有短刺毛,叶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大小变化大,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常有黑褐色新月形斑点,无毛,下面沿主脉有贴生的料硬毛,边缘生粗硬毛,全缘;托叶鞘筒状,膜质,淡褐色,无毛。花序为数个花穗构成的圆锥状花序;苞片膜质,边缘生稀疏短睫乇;花淡红色或白色,花被通常4深裂,裂片椭圆形;雄蕊6;花柱2,向外弯曲。瘦果卵形、扁平、两面微凹,黑褐色,光亮,全部包于宿存花被内。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国大部分省区;朝鲜、蒙古、日本、印度、菲律宾、俄罗斯亦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路旁湿地和沟渠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