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鹤草

老鹤草,中药材名。本品为老鹤草GeraniumwilfordiiMaxim的干燥带果地上部份。功能主治为:祛除风湿。用于风湿痹痛。
中文名称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除风湿。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三钱至五钱,煎服。
化学成分
茎叶含挥发油,主成分为左施松樟酮(pinocamphone),左旋薄荷酮(menthone),胡薄荷酮(pulelgo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棕檬烯(limonene),1-8-桉叶素(1,8-cineole),对-聚伞花素(p-cymene),异薄荷酮(isomenthone),异松樟酮(isopinocamphone),芳樟醇(linalool),薄荷醇(mentholk)及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成分随产地、采用及其他因素而有所差异还含欧亚活血丹呋喃(glechomafuran),欧亚活血丹内酯(glechomanolide)。此外尚含熊果酸(ursol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榈酸(palmiticacid),琥珀酸(succinicacid),咖啡酸(caffeicacid),阿魏酸(ferulicacid),胆碱(choline),维生素C及水苏糖(stachyose)等。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野老鹤草根的提取物含有类黄酮、儿茶素、单宁,能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如流感、单纯疱疹、牛痘、HIV-I)其中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最明显。在体外可降低各种流感病毒菌株的感染性,也可以抑制体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生长。
2.护肝作用:老鹤草能抑制肝脏线粒体和微粒体的脂质过氧化,降低血浆胆固醇及GOT/GPT水平,抑制由ADP和抗坏血酸诱发的线粒体脂质过氧化作用。同时也抑制由ADP和NADPH诱发的微粒体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保护肝脏的损伤。
3.抗菌作用:老鹤草提取物的灭菌水溶液在体外对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1.《本经》:主大热,恶疮,痈疽,浸淫,赤熛,皮肤赤,身热。
2.《药性论》:治瘰疬鼠漏,寒热时节来往。
3.《唐本草》:捣敷热肿丹毒。
4.《日华子本草》:以盐挪贴,消肿毒并风疹疥癣。
5.《滇南本草》:治子午潮热,眩晕,怕冷,肢体酸困,饮食无味,男妇童疳,虚劳发热不退者用之,利小便,水牛肉为引。
6.《纲目》:研汁点暴赤眼。
7.《本草求原》:除热毒,治白浊,浸疳疮,理小肠气。
8.《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利水和脾。治水泻及赤白痢。
9.《陆川本草》:解毒,泻火,利小便。治热性病,头痛,身热,口渴,小便黄赤。
10.《四川中药志》:祛风散寒。治肺热咳嗽,消瘿瘤,涂痈疮肿毒,消食积饱胀。
11.《闽东本草》:治暑热痧气,腹痛腹胀。
12.《广东中药》Ⅱ:清暑热,去湿热。治肝肿大,肋膜炎,双单喉蛾,防治麻疹,并解钩吻中毒。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关节不利等症,单用有效,水煎服或熬膏用;如配伍桂枝、当归、红花、芍药等药,能增强活血通络止痛等作用。
植物学信息
形态特征
牛儿苗科Geraniaceae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的一科。草本或亚灌木。单叶或复叶,互生或对生,托叶对生。花两性,有时两侧对称。花5基数,雄蕊5~15,有时5枚无花药。蒴果很少不开裂,成熟时果瓣(果爿)由基部向上开裂,上部与心皮柱相连,每果瓣有1粒种子。约11属750种,全世界分布,主要产于南非及南美。中国连引种栽培的共4属约50种。主产西南部。
分布区域
主要产于南非及南美。中国主产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