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

百部,中药名,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Miq.) 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Bl.)Miq.或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的干燥块根,主产于安徽、山东、江苏、浙江、湖北、四川。本品具有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新久咳嗽,肺痨咳嗽,顿咳;外用可用于治疗头虱,体虱,蛲虫病,阴痒。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医保类型
功效作用
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
百部主要用于治疗新久咳嗽,肺痨咳嗽,顿咳;外用可用于治疗头虱,体虱,蛲虫病,阴痒。
1、内服:煎汤,3-10g。
2、外用:煎水洗;或研末外敷;或浸酒涂擦。
1、脾胃虚弱者慎服。
2、百部所含百部碱可以与茶中的鞣质发生沉淀反应,不宜同用。
3、不宜与碘离子制剂、重金属制剂(如硫酸亚铁、硫酸镁、氢氧化铝等)以及酶制剂同用,容易产生沉淀。
4、不宜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较强的西药同用,可以影响溶解度,妨碍吸收。
5、不宜与阿托品、氨茶碱、地高辛同用,可以增加毒性。
6、不宜与咖啡因、苯丙胺同用,可以产生拮抗作用。
含多种生物碱,如百部碱、百部定碱、原百部碱、次百部碱、直立百部碱、对叶百部碱、蔓生百部碱等,另含糖、脂类、蛋白质、琥珀酸等。
本品具有抑菌、杀虫、止咳平喘的作用。
1、《名医别录》:“主咳嗽上气。”
2、《药性论》:“治肺家热、上气咳逆、主润益肺。”
3、《日华子本草》:“治疳蛔及传尸骨蒸,杀蛔虫,寸白、蛲虫。”
临床应用
1、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痨咳嗽:本品甘润苦降,微温不燥,功专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暴咳、久嗽,皆可用之。可单用或配伍应用。治风寒咳嗽,配荆芥、桔梗、紫菀等,如止嗽散(《医学心悟》);久咳不已,气阴两虚者,则配黄芪、沙参、麦冬等,如百部汤(《本草汇言》);治肺痨咳嗽,阴虚者,常配沙参、麦冬、川贝母等。
2、蛲虫,阴道滴虫,头虱及疥癣:本品有杀虫灭虱之功,以治蛲虫病为多用,以本品浓煎,睡前保留灌肠;治阴道滴虫,可单用,或配蛇床子、苦参等煎汤坐浴外洗,治头虱、体虱及疥癣,可制成20%乙醇液,或50%水煎剂外搽。
1、百部配荆芥:百部甘润苦降,微温不燥,长于润肺止咳;荆芥辛散气香,微温不烈,长于发散风寒。两药伍用,有散表寒、止咳嗽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咳嗽痰白者。
2、百部配沙参:百部甘润苦降,微温不燥,长于润肺止咳;沙参甘润而寒,长于养阴润肺,兼清肺热。两药相合,补肺阴、润肺燥、止咳喘之力増强。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少痰、咳血或咽干音哑等。
百部与紫菀:二者均能润肺止咳,皆可治外感、内伤所致咳嗽等,且常相须为用。但百部甘润苦降,微温不燥,功专润肺止咳,尤善治肺痨久嗽,又能杀虫灭虱。紫菀甘润苦泄,性温不热,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故适用于咳嗽有痰。
复方百部止咳冲剂、宁嗽露(糖浆)、止咳宁嗽胶囊、复方百部止咳糖浆(颗粒)、天一止咳糖浆。
百部丸(《小儿药证直诀》)、止嗽散(《医学心悟》)、百部汤(《圣济总录》)、月华丸(《医学心悟》)、百部膏(《外科十法》)。
百部粥:
1、功效:止咳化痰,适用于百日咳。
2、原材料:百部10g,大米30g,蜂蜜适量。
3、做法:大米洗净备用。煎百部,取汁去渣,将大米放入锅中同煮成粥即可。
4、用法:每日2次,温热服。食前调入蜂蜜。
加工炮制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取出,晒干。
1、百部:取原药材,除去残留根茎及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蜜百部:先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百部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百部片100kg,用炼蜜12.5kg。蜜百部用于润肺止咳。
3、炒百部:取净百部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时,取出放凉。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蜜百部、炒百部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1、直立百部:呈纺锤形,上端较细长,皱缩弯曲,长5-12cm,直径0.5-1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不规则深纵沟,间或有横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淡黄棕色或黄白色,皮部较宽,中柱扁缩。气微,味甘、苦。
2、蔓生百部:两端稍狭细,表面多不规则皱褶和横皱纹。
3、对叶百部:呈长纺锤形或长条形,长8-24cm,直径0.8-2cm。表面浅黄棕色至灰棕色,具浅纵皱纹或不规则纵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至暗棕色,中柱较大,髓部类白色。
1、百部:呈不规则厚片或不规则条形斜片;表面灰白色、棕黄色,有深纵皱纹;切面灰白色、淡黄棕色或黄白色,角质样;皮部较厚,中柱扁缩。质韧软。气微,味甘、苦。
2、蜜百部:形同百部片,表面棕黄色或褐棕色,略带焦斑,稍有黏性。味甜。
3、炒百部:表面微黄色,略有焦斑。
植物学信息
百部科百部属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对叶百部。
1、直立百部: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块根簇生,肉质,纺锤形。茎直立,不分枝。叶3-4片轮生;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3.5-5.5cm,宽1.8-3.8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叶脉通常5条,中间3条特别明显。花腋生,多数生于茎下部鳞叶腋内,花梗细长;花被片4,卵状披针形;雄蕊4,紫色,药隔膨大成披针形附属物,花药线形,先端有狭卵状附属物;子房卵形,柱头短,无花柱。蒴果。花期4-5月,果期7月。
2、蔓生百部:多年生草本,高60-90cm。全株无毛。根肉质,数个至数十个簇生。茎下部直立,上部蔓状。叶3-4片轮生;叶柄长1.5-3cm;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cm,宽1.8-4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截形,全缘;叶脉5-9条。花梗丝状,长1.5-2.5cm,其基部贴生于叶片中脉上,每梗通常单生1花;花被4片,淡绿色,卵状披针形至卵形;雄蕊4,紫色,花丝短,花药内向,线形,先端有一箭头状附属物;子房卵形,甚小,无花柱。蒴果广卵形而扁,内有长椭圆形种子数颗。花期5月,果期7月。
3、对叶百部: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高达5m。块根肉质,纺锤形或圆柱形,茎缠绕。叶通常对生;叶柄长3-10cm;叶片广卵形,长8-30cm,宽2.5-10cm,基部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叶脉7-15条。花梗腋生,不贴生于叶片中脉上,花单生或2-3朵成总状花序,黄绿色带紫色条纹,花药附属物呈钻状或披针形。蒴果倒卵形而扁。花期5-6月。
1、直立百部:分布于华东及河南、湖北等地。
2、蔓生百部:分布于华东及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等地。
3、对叶百部: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台湾等地。
主产于安徽、山东、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等地。
1、直立百部:生于山地林下或竹林下。
2、蔓生百部:生于阳坡灌丛中或竹林下。
3、对叶百部:生于向阳的灌木林下。
喜较温暖、潮湿、阴凉环境,耐寒,忌积水。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用种子或分株繁殖。
1、种子繁殖:用育苗移栽法,北方3月下旬-4月上旬、南方8-9月播种,在畦上开横沟,沟心距25-30cm,深7-10cm,播幅约10cm,将种子匀播沟中,施人畜粪水,盖草木灰,再盖细土4-5cm,然后盖谷壳。第2年春季出苗,冬季移栽。按行株距50cm×35cm,穴深15-20cm,底平,每穴1株,覆土,浇淡人畜粪水。
2、分株每殖:在冬季倒苗后或春季未萌发前,结合收获,挖出块根剪下大个的供药用,分割成小株,每株具有壮芽1-2个和小块根2-3个,开穴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