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

荸荠,中药名。为莎草科荸荠属植物荸荠Eleocharis dulcis (Burm.f.) Trin.ex Henschel[E.tuberosa Roem et Schudt.; E.plantaginea R.Brown.],以球茎及地上部分入药。具有清热,化痰,消积的功效。主治愠病消渴,黄疸,热淋,痞积,目赤,嚼喉肿痛,赘疣。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主治治愠病消渴,黄疸,热淋,痞积,目赤,嚼喉肿痛,赘疣。
①《别录》:"主消渴,痹热,热中,益气。"
②孟诜:"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
③《日华子本草》:"开胃下食。"
④《日用本草》:"下五淋,泻胃热。"
⑤《滇南本草》:"治腹中热痰,大肠下血。"
⑥《本草汇编》:"疗五种膈气,消宿食,饭后宜食之。"
⑦《纲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⑧《本经逢原》:"治酒客肺胃湿热,声音不清。"
⑨《北砚食规》:"荸荠粉:清心,开翳。"
⑩《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藏血。"
内服:煎汤,60-120g;或嚼食;或捣汁;或浸酒,或澄粉。
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或澄粉点目:或生用涂擦。
虚寒及血虚者慎服。
①孟瓷:"有冷气,不可食,令人腹胀气满。"
②《医学入门》:"得生姜良。"
③《本经逢原》:"虚劳咳嗽切禁。以其峻削肺气,兼耗营血,故孕妇血渴忌之。"
④《随息居饮食谱》:"中气虚寒者忌之。"
1、《纲目》:按王氏《博济方》治五积冷气攻心,变为五膈诸病,金锁丸中用黑三棱,注云即凫茈干者,则所谓消坚之说,盖本于此。
2、《本草新编》:乌芋,切片晒干,入药最消痞积,与鳖甲同用最佳,亦不耗人真气,近人未知入药,特表而出之。地栗有家种、野产之分,药用宜野产者为佳。然无野产,即拣家种之老者,切片连皮晒干用之,不特消痞积,更能辟瘴气也。或问,荸荠吴、越人喜啖,而吴、越人最多痞积,似乎荸荠非攻消品也,且其味甘甜带补性。不知荸荠独用则消肾气,有泻无补,与鳖甲、神曲、白术、茯苓、枳壳之类并投,则能健脾去积,有补兼攻,所以单食则无功,同用则有益。
3、《本草求真》:乌芋,止一水果,何书皆言力能破积攻坚、止血、治痢、住崩、擦疮、解毒发痘、清声醒酒,其效若是之多,盖以味甘性寒,则于在胸实热可除,而诸实胀满可消;力善下行,而诸血痢血毒可祛。是以冷气勿食,食则令人每患脚气。
4、《别录》:主消渴,痹热,热中,益气。
5、《日华子本草》:开胃下食。
6、《日用本草》:下五淋,泻胃热。
7、《滇南本草》:治腹中热痰,大肠下血。
8、《本草汇编》:疗五种膈气,消宿食,饭后宜食之。
9、《纲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10、《本经逢原》:治酒客肺胃湿热,声音不清。
11、《北砚食规》:荸荠粉:清心,开翳。
12、《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
13、 孟诜: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
临床应用
药膳食疗:荸荠豆腐汤
1、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癌症术后的恢复用药食。
2、原材料:荸荠60克,香菇30克,嫩豆腐400克,葱花9克,油、盐、胡椒粉、味精各适量。
3、做法:将香菇洗净,温水发开,去蒂切丝(保留菇水)。将豆腐切成小块状、葱切碎。将荸荠洗净削皮,并切成小片。取香菇、荸荠、豆腐一起置入锅中煮汤,汤沸后加入油、盐、胡椒粉、味精,再放入葱花,煮片刻即可。
4、用法:佐餐服用。
1、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荸荠汁、梨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温病条辨》五汁饮)
2、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荸荠打碎,煎汤代茶,每次四两。(《泉州本草》)
3、治下痢赤白:取完好荸荠,洗净拭干,勿令损破,于瓶内入好烧酒浸之,黄泥密封收贮。遇有患者,取二枚细嚼,空心用原酒送下。(《唐瑶经验方》)
4、治痞积:荸荠于三伏时以火酒浸晒,每日空腹细嚼七枚,痞积渐消。(《本经逢原》)
5、治腹满胀大:乌芋去皮,填入雄猪肚内,线缝,砂器煮糜食之,勿入盐。(《本草经疏》)
6、治大便下血:荸荠捣汁大半钟,好酒半钟,空心温服。(《神秘方》)
7、治妇人血崩:凫茈一岁一个,烧存性,研末;酒服之。(《纲目》)
8、治咽喉肿痛:荸荠绞汁冷服,每次四两。(《泉州本草》)
9、治小儿口疮:荸荠烧存性,研末掺之。(《简便单方》)
10、治寻常疣:将荸荠掰开,用其白色果肉摩擦疣体,每日三至四次,每次摩至疣体角质层软化,脱掉,微有痛感并露出针尖大小的点状出血为止。连用七至十天。〔《中华皮肤科杂志》12(2):74,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