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
炙甘草,中药名。为甘草的炮制品。具有益气补中,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功效。主治脾虚倦怠,心虚悸动,咳嗽气喘,痈疽喉痹,药食中毒,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等。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医保类型
功效作用
益气补中,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主要用于脾虚倦怠,心虚悸动,咳嗽气喘,痈疽喉痹,药食中毒,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等。
内服:煎汤,2-6g,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为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10g左右。
1、甘草大量服用或小量长期给予中毒时出现水钠潴留、浮肿、高血压、四肢无力、痉挛性麻木及低血钾症等症状。
2、预防的主要措施为应避免大量服用或长期用药,若必须大量久服时,为预防或减轻滞钠排钾及浮肿等副反应,可配适量的泽泻、茯苓等利水渗湿药,并低盐饮食。若在服用期间出现浮肿、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减少用量或递减停用。若中毒时,一般不需治疗,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或采取低糖、低盐、髙蛋白饮食及加服氯化钾等措施,其他可对症治疗。
1、中药配伍禁忌:
(1)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2)恶远志;不宜与鹿茸同用。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奎宁、阿托品、盐酸麻黄碱等生物碱合用,可产生沉淀,减少药物的吸收。
(2)不宜与强心苷合用,可产生强心苷中毒。
(3)不宜与排钾利尿药,可导致低钾血症。
(4)甘草的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以拮抗降糖药物的效应,不宜同用。
(5)不宜与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同用能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
(6)不宜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药合用,会加重激素的副作用。
(7)甘草中含有甘草次酸,易与降压药利血平发生反应,而降低药效。
(8)甘草对水合氯醛、毒扁豆碱有对抗作用,不宜同用;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引起血钾降低,与噻嗪类利尿药并用会加重引起低血钾和瘫痪的危险。
(9)可以抑制胰酶的活性使胰酶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降低,因此不宜合用。
3、饮食禁忌:忌猪肉、菘菜、海菜;反河豚。
1、甘草味甘,能助湿壅气、令人中满,故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忌服。
2、长期大量服用本品,可岀现浮肿、血压升高、钠潴留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痉挛麻木、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故不宜大量服用。
3、各种水肿、肾病、高血压、低血钾,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均宜慎用。
含三萜皂苷甘草酸,其钾、钙盐为甘草甜素,是甘草中的甜味成分,水解后产生2分子葡萄糖醛酸和1分子18β-甘草次酸。含甘草皂苷A3、B2、C2、D3、F3、G2、H2、J2和K2。从甘草中分离出的黄酮类化合物较多,且是抗溃疡、镇痉的有效成分,有新西兰牡荆苷Ⅱ、甘草黄酮、异甘草黄酮醇、甘草素等。从中分离出四氢喹啉晽化合物;5,6,7,8-四氢-2,4-二甲喹啉等生物碱。最近新分离出一异黄酮化合物(Ⅱ)、甘草异黄烷酮和甘草异黄酮,并分离出具抗氧化抗微生物的甘草香豆酮和5种抑制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细胞通透的甘草香豆素衍生物,其中命名为甘草吡喃香豆素。
1、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粉、甘草甜素或草次酸均可使水钠潴留血压升高,钠、氯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尿中Na/K比值下降等反应,与去氧皮质酮相似。甘草与糖皮质激素有协同作用。
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甘草浸膏和甘草合剂具有祛痰镇咳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8β-甘草次酸钠能对抗室性心律失常,甘草总黄酮能减少氯仿诱发的心室纤颤。甘草甜素肌注对高脂血症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甘草次酸盐具有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和β-脂蛋白甘油三酯作用。从甘草分离出的3-芳香香豆素衍生物Gu-7,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钠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但在有血浆存在的情况下,其抑制和杀阿米巴原虫的作用有所减弱。甘草多糖对水泡性口炎病毒、腺病毒Ⅲ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牛痘病毒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甘草制剂有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甘草煎剂能明显对抗肠痉挛。甘草流浸膏对肝损害有明显保肝作用。
6、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甘草水煎剂具有镇痛作用。甘草次酸和甘草甜素具有解热、镇静的作用。
7、解毒作用:甘草对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及细菌毒素中毒均有一定解毒作用。
8、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甘草甜素能使一些免疫器官的重量增加,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甘草酸可促进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甘草的粗提物Lx则有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
9、此外,甘草尚有一定的抗氧化、抗利尿、抗肿瘤、提高听觉功能、促进胰液分泌、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久服大剂量甘草,可引起浮肿。有关研究还发现,甘草制剂有损性功能,每天服用28克甘草,可导致男性的性欲降低和其它形式的性无能,停药4天后可恢复。甘草还可抑制皮质醇的转化,从而导致血压上升和低血钾症。因此,对于有性功能减退、高血压及浮肿的患者,不宜使用甘草。
临床应用
1、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运用张氏精索静脉曲张方(由黄芪、生地黄、党参茯苓、赤芍、丹参、菟丝子、白术、当归、桂枝、淫羊藿、枸杞子、炙甘草、柴胡组成)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增加配偶妊娠率。
2、治疗气血两虚之白细胞减少症:运用健脾养荣片(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精等)治疗气血两虚之白细胞减少症有效。
3、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药(炙庥黄、炙甘草、苦杏仁、柴胡、炒黄芩、炒枳壳、炒白芍、熟地黄、补骨脂、细辛、炙黄芪)结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有效。
4、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采用四方胃片(乌贼骨、浙贝母、黄连、川楝子、柿霜等)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舒肝和胃,制酸止痛的功效。
5、治疗慢性胃痛:口服健胃口服液(瓜蒌、半夏、柴胡、黄连、白芍、郁金、蒲公英、甘草)治疗慢性胃痛有效。
6、此外,尚有用甘草洽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扩张型心肌病、慢性乙型肝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重度癌性疼痛、小儿过敏性紫癜、顽固性呃逆等报道。
1、甘草配人参:甘草长于益气生津,补脾宁心;人参善于补脾益气,安神益智。两药配伍,可增强补气生津,健脾养心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脾弱的食少乏力,腹泻便溏等。
2、甘草配白芍:甘草甘平;白芍酸寒。两药配伍,取其甘酸化阴,以敛阴养血,使津血足而筋脉得养,达到缓急止痛的目的。适用于气血不和的腹痛、筋脉挛急等。
3、甘草配蒲公英:甘草甘平,长于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蒲公英甘寒,善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两药配伍,可增强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疮痈肿毒,外伤疮口红肿,内服或外洗均有效。
4、甘草配附子:甘草甘平,药性和缓,有缓和药性,调和百药之功;附子辛热,纯阳燥烈,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之用。两药合用,具有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的作用。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下后,见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亡阳厥脱证。
5、甘草配生地黄:甘草具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之功;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能。两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适用于心火移热于小肠所致溲赤涩痛等。
6、甘草配阿胶:甘草长于补益心气,益气通脉;阿胶善于补血滋阴,养血止血。两药配伍,共奏益气滋阴,养血复脉之功。适用于心气不足,心动悸,脉结代等。
7、甘草配桑叶:甘草甘润平和,具补益肺气,润肺止咳之用;桑叶甘寒益阴,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之功。两药配伍,可増强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燥热伤肺所致干咳少痰等。
8、甘草配石膏:甘草甘润平和,具补益肺气,润肺止咳之用;石膏辛甘大寒,有清热泻火,止咳平喘之功。两药配伍,可增强凊热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适用于邪热郁肺所致气急喘促,咳嗽痰稠,发热口渴等。
9、甘草配干姜:甘草甘润平和,具补益肺气,润肺止咳之用;干姜辛热燥烈,有温肺散寒,燥湿化痰之功。两药配伍,具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适用于寒邪犯肺,内有伏饮所致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
10、甘草配半夏:甘草甘润平和,具补益肺气,润肺止咳之用;半夏辛温燥散,有燥湿化痰,散结消痞之功。两药配伍,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适用于湿痰犯肺所致咳嗽痰多,色白成块,胸膈满闷,呕恶眩晕,苔腻脉滑等。
11、甘草配金银花:甘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两药合用,增强了清热解毒,消肿散痈的作用。适用于热毒疮痈。
12、甘草配桔梗:甘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桔梗具有开宣肺气,宽胸利咽之能。两药合用,具有宣肺利咽的作用。适用于咽痛喉痹。
生甘草、炙甘草、甘草梢:三者均性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同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以及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等。生甘草味甘偏凉,长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多用于肺热咳嗽、痰黄,咽喉肿痛,痈疽疮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炙甘草味甘偏温,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等。甘草梢即甘草之尾部细小部分,多为生用,味甘偏凉,功专清热通淋,适用于小便短赤、灼热涩痛,口舌生疮,胸闷心烦之心胃有热等。
炙甘草合剂、丹栀逍遥丸、茯苓白术丸、琥珀安神丸。
炙甘草汤(《伤寒论》)、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芍药甘草茶:
1、功效:缓急止痛。方中芍药具有镇静、镇痛和松弛平滑肌等作用:炙甘草能缓急止痛。本方主治腹部挛痛及脚腿挛急疼痛,如胃肠神经痛、胃炎消化性溃疡疼痛及腓肠肌痉挛等。
2、原材料:芍药10g,甘草5g。
3、做法:将上述两药研末,将研好的末放置于保温瓶中。以适量沸水冲泡。再加盖焖15分钟即可。
4、用法:服用时去渣代茶频饮。胃肠有实热积滞者忌用。
加工炮制
8-9月采挖,除去芦头,茎基,枝叉须根,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甘草片拌匀,闷润片刻,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显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甘草片100kg,用炼蜜25kg。蜜甘草用于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蜜甘草在对抗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方面优于生甘草。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材鉴别
1、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2、胀果甘草:根和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3、光果甘草: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形如甘草,表面深黄色,微有光泽,略带黏性,味甜。
植物学信息
豆科甘草属植物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
1、甘草: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cm,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cm,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叶长5-20cm;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mm,宽约2mm,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cm,宽0.8-3cm,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mm,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mm,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mm,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mm。花期6-8月,果期7-10月。
2、胀果甘草: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外皮褐色,被黄色鳞片状腺体,里面淡黄色,有甜味。茎直立,基部带木质,多分枝,高50-150cm。叶长4-20cm;托叶小三角状披针形,褐色,长约1mm,早落;叶柄、叶轴均密被褐色鳞片状腺点,幼时密被短柔毛;小叶3-7(-9)枚,卵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6cm,宽0.8-3cm,先端锐尖或钝,基部近圆形,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被黄褐色腺点,沿脉疏被短柔毛,边缘或多或少波状。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疏生的花;总花梗与叶等长或短于叶,花后常延伸,密被鳞片状腺点,幼时密被柔毛;苞片长圆状坡针形,长约3mm,密被腺点及短柔毛;花萼钟状,长5-7mm,密被橙黄色腺点及柔毛,萼齿5,披针形,与萼筒等长,上部2齿在1/2以下连合;花冠紫色或淡紫色,旗瓣长椭圆形,长6-9(-12)mm,宽4-7mm,先端圆,基部具短瓣柄,翼瓣与旗瓣近等大,明显具耳及瓣柄,龙骨瓣稍短,均具瓣柄和耳。荚果椭圆形或长圆形,长8-30mm,宽5-10mm,直或微弯,二种子间胀膨或与侧面不同程度下隔,被褐色的腺点和刺毛状腺体,疏被长柔毛。种子1-4枚,圆形,绿色,径2-3mm。花期5-7月,果期6-10月。
3、光果甘草: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直径0.5-3cm,根皮褐色,里面黄色,具甜味。茎直立而多分枝,高0.5-1.5m,基部带木质,密被淡黄色鳞片状腺点和白色柔毛,幼时具条棱,有时具短刺毛状腺体。叶长5-14cm;托叶线形,长仅1-2mm,早落;叶柄密被黄褐腺毛及长柔毛;小叶11-17枚,卵状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椭圆形,长1.7-4cm,宽0.8-2cm,上面近无毛或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淡黄色鳞片状腺点,沿脉疏被短柔毛,顶端圆或微凹,具短尖,基部近圆形。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密生的花;总花梗短于叶或与叶等长(果后延伸),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及白色长柔毛和绒毛;苞片披针形,膜质,长约2mm;花萼钟状,长5-7mm,疏被淡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萼齿5枚,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上部的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或淡紫色,长9-12mm,旗瓣卵形或长圆形,长10-11mm,顶端微凹,瓣柄长为瓣片长的1/2,翼瓣长8-9mm,龙骨瓣直,长7-8mm;子房无毛。荚果长圆形,扁,长1.7-3.5cm,宽4.5-7mm,微作镰形弯,有时在种子间微缢缩,无毛或疏被毛,有时被或疏或密的刺毛状腺体。种子2-8颗,暗绿色,光滑,肾形,直径约2mm。花期5-6月,果期7-9月。
1、甘草: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
2、光果甘草:本种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区域,北非、中亚细亚和西伯利亚亦有生长,我国新疆亦有分布,且可生于干旱的盐碱性荒地。
3、胀果甘草:分布于甘肃、新疆等地。
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及东北等地。
1、甘草: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沙质土等地。
2、胀果甘草:生于砂质土中。
甘草地上部分每年秋末死亡,根及根茎在土中越冬,翌年春3-4月从根茎上长出新芽,长枝发叶,5-6月枝叶繁茂,6-7月开花结果,9月荚果成熟。抗寒、抗旱和喜光,是钙质土的指示植物。宜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砂质壤土栽种,涝洼和地下水位高的地区不宜种植。土壤酸碱度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好,在酸性土壤中生长不良。
用种子和根状茎繁殖,以根状茎繁殖生长快。
1、种子繁殖:播前应在头年秋季进生土地深翻0.8-1m,施入厩肥作基肥,1hm2用量37500kg,翻后耙平、作畦,畦宽1m、高17cm,按行距30-40cm开穴条播,沟深6cm,点播株行距15cm×30cm,每穴点5-6颗,覆土后镇压。播种量1hm2用30-45kg。甘草种皮质硬而厚,透气透水性差,播前最好将种皮磨破或用温水浸泡后用湿砂藏1-2个月播种。
2、根茎繁殖:于早春、晚秋来挖甘草时,选择细小的根状茎,截成12-20cm的小段,每段须有1-3芽,按行距30cm开沟;沟深10cm,株距15cm,将根状茎平摆沟内,最后覆土耙平,镇压,浇水。
1、病害有白粉病、锈病、褐斑病,主要危害叶部,5-8月发生,初期喷波美0.3-0.4度石流合剂。
2、虫害有蚜虫、甘草种子小峰,防治方法主要是进行清园,减少虫源,发生期用化学药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