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裸花紫珠

裸花紫珠,中药名。为马鞭草科植物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et Arn.的干燥叶。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具有消炎、解肿毒、化湿浊、止血的功效,主治细菌性感染引起的炎症肿毒、急性传染性肝炎、内外伤出血。

中文名称

裸花紫珠

拉丁文名

CALLICARPAE NUDIFLORAE FOLIUM

别名

赶风柴、节节红、饭汤叶、贼佬药、大斑鸠米、白花茶

道地产区

广西、广东、海南、江西

性味归经

味苦、微辛,性平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消炎、解肿毒、化湿浊、止血。

主治

用于细菌性感染引起的炎症肿毒、急性传染性肝炎、内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9-30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化学成分

叶含黄酮、鞣质、挥发油和糖等。叶中止血有效成分为一种多糖,经酸水解后可得阿拉伯糖,半乳糖等。

药理作用

1、止血作用:裸花紫珠全草(主要是叶)水煎液能缩短家兔的出血时间,但对家兔及小鼠的凝血时间则无影响,家兔注射裸花紫珠提取液后,血块回缩时间未见缩短,可见不影响血小板的质和量,此提取液亦不能缩短去血小板血浆重新钙化时间,因此在血液缺乏血小板的情况下,也不能起到促凝作用,裸花紫珠的止血原理可能是由于使毛细血管收缩所致。另有报道,裸花紫珠注射液试管内能缩短羊血的凝血时间,对狗静注或肌内注射亦能缩短出血及凝血时间。

2、对人胚纤维母细胞的影响:用细胞生化技术同位素渗入技术方法,表明裸花紫珠的生药浓度在04-1.6mg/ml范围内,可抑制人胚纤维母细胞的DNA合成,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0.4-1.2mg/ml范围内,细胞生长曲线右移,群落倍增时间及达饱和密度时间均延长;促进人胚纤维母细胞合成释放蛋白质;人胚纤维母细胞胞浆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增高。裸花紫珠能促进纤维母细胞合成与释放纤维结合蛋白的作用。

3、对平滑肌的影响:裸花紫珠全草提取液对小鼠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兔耳灌流能使血管收缩,其对消化道的止血作用可能通过机械压迫及血管收缩所致。

4、抗菌作用:裸花紫珠全草煎剂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对副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亦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以花、叶效果较好。此外还有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

毒理作用

裸花紫珠全草对小鼠及狗的急性毒性试验证明,无明显毒性,给狗静注裸花紫珠注射液6g/kg,每日2次,给药5d,观察8d,结果血、尿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改变,不引起溶血反应,但局部刺激性较大,静注可引起血栓形成。

相关论述

1、《岭南采药录》:“叶:煎水洗跌打伤,能祛瘀生新。如遇风肿,将叶煎水洗,取其梗和猪精肉煎服,能祛风消肿。”

2、《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瘀消肿,止血。治鼻衄,咳血,肺咯血,胃溃疡出血,跌打肿痛,外伤出血。”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鉴别

1、叶表面观∶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迭生星状毛,大多碎断,直径18-30μm,壁厚,非木化,完整者1-10余轮;每轮1-7侧生细胞。另一种非腺毛1-4细胞,末端有分叉,壁薄。腺鳞头部6-8细胞,扁球形,直径50-60μm。腺毛头部4细胞,直径22-27μm,柄1-2细胞。上皮细胞多角形,壁略呈连珠状增厚。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多角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保卫细胞长约25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水150ml,煎煮,保持微沸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加氯化钠5g,振摇使溶解,溶液加乙酸乙酯40ml振摇提取,取乙酸乙酯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裸花紫珠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20μl,分别点于同一用0.5%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3%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在105℃加热5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药材性状

本品多皱缩、卷曲。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矩圆形,长10-25cm,宽4-8cm。上表面黑色,下表面密被黄褐色星状毛。侧脉羽状,小脉近平行与侧脉几成直角。叶全缘或边缘有疏锯齿。叶柄长1-3cm,被星状毛。质脆,易破碎。气微香,味涩微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马鞭草科植物裸花紫珠。

形态特征

灌木至小乔木,高3-7m。小枝、叶柄及花序均密生灰褐色分枝茸毛,老枝无毛,有明显皮孔。单叶对生;叶柄长1-2cm;叶片长圆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10-23cm,宽4-7.5cm,先端短渐尖或渐尖,基部钝圆或宽楔形,边缘具疏齿,微波状或近全缘,表面深绿色,干后变黑色,主脉有褐色星状毛,背面密生黄褐色茸毛和分枝毛,去毛后可见亮黄色腺点;侧脉12-17对。聚伞花序腋生,开展,6-9次分歧,宽8-13cm,花序梗长3-8cm;苞片线形或披针形;花萼杯状,通常无毛,先端平截或有不明显的4齿;花冠4裂,紫色或粉红色,长约2mm;雄蕊4,长于花冠2-3倍;子房无毛。果实近球形,径约2mm,红色,熟时变为黑色。花期6-8月,果期8-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道地产区

主产于广西、广东、海南、江西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平地至海拔1200m的山坡、路旁、谷地、溪旁、林中或灌丛下。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积水。栽培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为宜。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分株繁殖或扦插繁殖,以扦插繁殖为主。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