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秋水仙

秋水仙,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秋水仙Colchicum autumnale L.的鳞茎。原产于地中海沿岸,中国亦有栽培。具有散寒、镇痛、抗癌的功效,主治癌症、痛风,也用于肝炎和肝纤维化的治疗。

中文名称

秋水仙

拉丁文名

Colchicum autumnale L.

道地产区

地中海

性味归经

味苦,性温

毒性

有毒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散寒、镇痛、抗癌。

主治

用于癌症、痛风,也用于肝炎和肝纤维化的治疗。

用法用量

煎服,1.5-3g。

不良反应

毒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轻度骨髓抑制和脱发等。临床应用秋水仙碱、秋水仙酰胺的主要副反应为:恶心、食欲减退、腹胀或便秘,全身倦怠、四肢酸痛等,少数病人可引起心悸、偶见发烧;还可产生骨髓抑制,停药后可以恢复,严重骨髓抑制少见。秋水仙碱急性中毒无特殊解药。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化学成分

秋水仙碱、秋水仙胺等。

药理作用

1、抗肝损伤及纤维化作用。

2、抗肿瘤作用。

3、抗炎作用。

毒理作用

秋水仙本身无毒,但在体内被氧化成氧化二秋水仙碱,有剧毒,可抑制呼吸中枢,通过对神经细胞的兴奋作用加强胃肠活动。其排泄所经之处,发生严重的刺激症状,其排泄主要在胃肠道和肾脏。秋水仙碱由胃肠道吸收很慢,常用秋水仙碱注射治疗疾病,致死量为20-30毫克。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秋水仙碱临床可以用于肝炎和肝硬化、癌症、急性痛风、血吸虫病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初夏采集球茎。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呈长卵状皮针形长3-5cm,中部直径1-2.5cm,末端3-10mm;顶端较尖,梢尖或断折,下端略钝,两侧扁,近底端肩侧的一面具鳞茎盘残基;表面略光滑,常在生鳞茎盘侧之背面有一浅纵沟;表面呈灰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时可见细密的小纵纹。质硬,易断,断面白色或淡灰黄色,粉性。气微芳香似贝母。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百合科植物秋水仙。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具有圆球形的鳞茎。球根花卉,球茎卵形,外皮黑褐色。茎极短,大部埋于地下。叶披针形,暗绿色,长约30厘米。每开花1-4朵,花纺形,开放时漏斗形,淡粉红色(或紫红色),直径约7-8厘米:雄蕊比雌蕊短,花药黄色。蒴果,种子多数,呈不规则的球形,褐色。8-10月开花,翌年春天长叶。

分布区域

原产于地中海沿岸,中国亦有栽培。

道地产区

地中海。

生长环境

生长于林地和潮湿草地中。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