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炙麻黄

炙麻黄,中药名。为麻黄的炮制品。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辽宁、四川等地。炙麻黄具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主治表证已解的气喘咳嗽。

中文名称

炙麻黄

拉丁文名

Ephedrae Herba

别名

蜜麻黄、蜜炙麻黄

道地产区

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辽宁、四川

性味归经

味甘、微苦,性温,归肺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润肺、止咳平喘。

主治

用于表证已解的气喘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10g。

不良反应

1、临床若摄入过量麻黄,可致中毒,初期可见头痛、不安、失眠、胸闷周身不适、流泪、流涕、心跳加快、躯干部发麻、周身发热等,继则岀现大汗、头晕、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耳鸣、口渴、颜面潮红、心悸、烦躁、震颤、血压升高等症状。

2、中毒解救的一般方法可用催吐、洗胃、导泻法,以减少毒物吸收;若岀现烦躁惊厥,血压升高时,可用氯丙嗪镇静降压,对症治疗。

3、预防麻黄中毒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掌握适应证,把药量严格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

(1)恶辛夷、石韦,厚朴、白蔹为使。

(2)蒲公英与麻黄同时煎煮其溶液可产生浑浊,故不宜配制复方注射液。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降压药同用。

(2)不宜与氯丙嗪、苯巴比妥等镇静催眠药同用。

(3)不宜与呋喃唑酮、帕吉林、苯丙胺、苯乙肼等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同用,易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4)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苷类及氨茶碱同用时,易增加毒性反应,故不宜同用。

(5)不宜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同用,否则会诱发高血压。

(6)不宜与异烟肼同用,两药均可引起精神兴奋、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

(7)麻黄的发汗作用极强,与解热镇痛药并用容易导致大汗虚脱,应注意剂量。

3、饮食禁忌:忌食生冷、黏腻、刺激性大的食物;恶牡蛎肉。

注意事项

虚喘者禁服。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麻黄多糖等。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治疗剂量即可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失眠等症状,较大剂量可引起不安、震颤。亦能兴奋中脑、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黄挥发油有发汗、镇痛、解热、降温作用。

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镇咳、平喘的作用。麻黄挥发油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麻黄碱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麻黄煎剂和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作用。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

5、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麻黄能改善血流变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溶功能,抗凝血。

6、此外,麻黄尚有一定的利尿、缩尿、抗炎、抗过敏、抑制胃肠蠕动、增强输精管的收缩、散瞳、利胆、降低尿毒症毒素等作用。

毒理作用

1、麻黄毒性较小,其所含的麻黄碱毒性较伪麻黄碱大,能引起小鼠眼球突出,举尾反应和紫绀。用麻黄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可见眼眶出血、眼球突出,有人认为是麻黄内的中性物质协同所引起。

2、用1%麻黄碱滴鼻,可引起豚鼠鼻粘膜损伤。临床上还可引起尿潴留。急性中毒反应有头痛、不安、失眠、胸闷、心悸、流泪、流涕、周身不适、发热、大汗不止、上腹不适、口干、恶心、呕吐、耳鸣、血压升高,并可引起心动过速、期外收缩。大剂量时可抑制心脏,引起心动过缓等。

临床应用

鉴别用药

1、生麻黄、炙麻黄与麻黄绒:三者均为麻黄的不同炮制品种,由于炮制方法不同,作用亦各有偏重。生麻黄长于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及风水水肿;炙麻黄辛散之性已缓,偏于温润,长于宣肺止咳平喘,咳喘多用;麻黄绒发汗作用缓和,宜用于小儿、老人及体虚之人而外感风寒者。

2、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临床常用的麻黄品种有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三种麻黄中麻黄碱和挥发油的含量差异很大。就麻黄总生物碱而言,中麻黄的含量为0.25%,草麻黄为1.315%,木贼麻黄为3.33%。发汗解表主要是挥发油的作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则以麻黄生物碱为主。故临床处方和调剂时,最好应对麻黄的来源予以鉴别,适当选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炮制方法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麻黄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麻黄100kg,用炼蜜20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2、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上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3、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饮片性状

本品形如麻黄段。表面深黄色,微有光泽,略具黏性。有蜜香气,味甜。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

形态特征

1、草麻黄:草本状灌木,高20-40cm。木质茎短,常似根茎,匍匐地上或横卧土中;小枝直伸或微曲,绿色,长圆杜形,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明显,节间长2.5-5.5cm,径1.5-2mm。鳞叶膜质鞘状,长3-4mm,下部约1/2合生,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先端急尖,常向外反曲。花成鳞球花序,通常雌雄异株;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雌球花单生,有梗,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包于苞片内,不露出,黑红色或灰褐色,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4.5-6mm,直径约4mm,表面有细皱纹。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2、中麻黄:灌木。高20-100cm。木质茎直立或匍匐斜上,较粗壮,茎部多分枝,圆柱形,常被白粉呈灰绿色,有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节间长3-6cm。直径1-3mm,有细浅纵槽纹。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1/3合生。裂片通常3裂,稀2裂,裂片钝三角形或窄三角状披针形,雄球花通常无梗,数个密集于节上呈团状,稀2-3个对生或轮生于节上;雌球花2-3,成簇,对生或轮生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形或卵圆形,有长约1mm的短柄。种子包于肉质红色苞片内,不外露,种子通常3粒,稀2粒,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5-6mm,直径约3mm。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3、木贼麻黄:直立小灌木,高70-100cm。木质茎粗长,直立,基茎1-1.5cm;小枝细圆柱形,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较多,节间较短,通常长1.5-2.5cm,直径1-1.5mm,纵槽纹细浅不明显,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2/3合生,常呈棕色,上部2裂,裂片钝三角形,长1.5-2mnm。雄球花单生或3-4个集生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单生,常在节上成对,无柄。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形或卵圆形。种子通常1,窄长卵形,长5-7mm,直径2-3mm,多有明显的纵纹。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分布区域

1、草麻黄:分布于华北及辽宁、吉林、河南西北部、陕西、新疆等地。

2、中麻黄: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等地以西北地区最为习见。

3、木贼麻黄:分布于华北及陕西西部、甘肃、新疆等地。

道地产区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辽宁、四川等地。

生长环境

1、草麻黄:生于干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干草原、河滩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丛。

2、中麻黄:生于海拔数百米至2000m的干旱荒漠、沙漠、戈壁、干旱山坡或草地上。

3、木贼麻黄:生于干旱荒漠、多砂石的山脊、山顶或草地。

生长见习

喜凉爽较干燥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质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长,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

繁殖方式

用种子及分株繁殖。

栽培技术

1、种子繁殖:应采取成熟饱满的种子,条播或穴播,条播开浅沟,行距30cm,穴播穴距30cm左右,每穴播种子20-30粒,覆土0.7-1.0cm,播后浇水,约经15d左右出苗,不需间苗,应注意松土除草。

2、分株繁殖:多在秋天或早春进行,将植株挖出,根据株丛大小,每株丛可分成5-10株。选择高燥的地块,作成平垄,开沟,行距30cm,按株距30cm栽植,栽后覆土至根芽,将土压实后浇水。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