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刺头

蓝刺头,中药名。为菊科植物驴欺口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或华东蓝刺头Echinops grijsii Hance的干燥根。驴欺口分布于东北、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华东蓝刺头分布于辽宁(南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福建、台湾、广西。具有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的功效,主治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
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
5-10g。
孕妇慎用。
主要含有生物碱、黄酮、噻吩、三萜、脂肪酸等成分。
1、抑菌作用:蓝刺头对多种致病菌有抑菌作用。
2、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小剂量兴奋,大剂量则引起痉挛,随后出现全身抑制作用。
3、其他作用:蓝刺头有抗氧化作用,适应原样作用,抗肿瘤作用,保肝作用。
加工炮制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药材鉴别
本品粉末棕黄色。韧皮纤维多成束,直径20-42μm,壁厚。细胞间隙有棕褐色树脂状物。木纤维细长,两端渐尖,直径12-30μm,壁较厚。具缘纹孔导管和网纹导管较多见,直径20-120μm。石细胞少见,类圆形、长方形或方形,直径35-150μm,层纹及孔沟明显,细胞间隙有棕褐色树脂状物。分泌管长条状,直径26-60μm,内含红棕色分泌物。
本品呈类圆柱形,稍扭曲,长10-25cm,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具纵皱纹,顶端有纤维状棕色硬毛。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褐色,木部呈黄黑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涩。
本品呈圆形或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黄色至灰褐色。切面皮部褐色,木部呈黄黑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涩。
植物学信息
菊科植物驴欺口或华东蓝刺头。
1、驴欺口: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茎单生,上部分枝长或短,粗壮,全部茎枝被稠密的多细胞长节毛和稀疏的蛛丝状薄毛。基部和下部茎叶全形宽披针形,长15-25cm,宽5-10cm,羽状半裂,侧裂片3-5对,三角形或披针形,边缘刺齿,顶端针刺状渐尖,向上叶渐小,与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同形并等样分裂。全部叶质地薄,纸质,两面异色,上面绿色,被稠密短糙毛,下面灰白色,被薄蛛丝状绵毛,但沿中脉有多细胞长节毛。复头状花序单生茎枝顶端,直径4-5.5cm。头状花序长2cm。基毛长1cm,为总苞长度之半,白色,扁毛状,不等长。外层苞片稍长于基毛,长倒披针形,上部椭圆形扩大,褐色,外面被稍稠密的短糙毛及腺点,边缘有稍长的缘毛,顶端针芒状长渐尖,爪部下部有长达4mm的长缘毛;中层苞片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约1.1cm,边缘有长缘毛,外面有稠密的短糙毛;内层披针形,长8mm,外面被稠密的短糙毛,顶端芒齿裂或芒片裂,中间芒裂较长。全部苞片14-18个。小花淡蓝色或白色,花冠5深裂,裂片线形,花冠管无腺点或有稀疏腺点。瘦果倒圆锥状,长约7mm,被黄色的稠密顺向贴伏的长直毛,不遮盖冠毛。冠毛量杯状,高约1.2mm;冠毛膜片线形,边缘糙毛状,大部结合。花果期8-9月。
2、华东蓝刺头: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cm。茎直立,单生,上部通常有短或长花序分枝,基部通常有棕褐色的残存的纤维状撕裂的叶柄,全部茎枝被密厚的蛛丝状绵毛,下部花期变稀毛。叶质地薄,纸质。基部叶长10-15cm,宽4-7cm,羽状深裂;侧裂片4-5(7)对,卵状三角形、椭圆形、长椭圆形或线状长椭圆形;全部裂片边缘有均匀而细密的刺状缘毛。向上叶渐小。中部茎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与基部及下部茎叶等样分裂,无柄或有较短的柄。全部茎叶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无毛无腺点,下面白色或灰白色,被密厚的蛛丝状绵毛。复头状花序单生枝端或茎顶,直径约4cm。头状花序长1.5-2cm。基毛多数,白色,不等长,扁毛状,长7-8mm,为总苞长度之半。外层苞片与基毛近等长,线状倒披针形,爪部中部以下有白色长缘毛,缘毛长达6mm,上部椭圆状扩大,褐色,边缘短缘毛;中层长椭圆形,长约1.3cm,上部边缘有短缘毛,中部以上渐窄,顶端芒刺状短渐尖;内层苞片长椭圆形,长1.5cm,顶端芒状齿裂或芒状片裂。全部苞片24-28个,外面无毛无腺点。小花长1cm,花冠5深裂,花冠管外面有腺点。瘦果倒圆锥状,长1cm,被密厚的顺向贴伏的棕黄色长直毛,不遮盖冠毛。冠毛量杯状,长3mm;冠毛膜片线形,边缘糙毛状,大部结合,花果期7-10月。
1、驴欺口:分布于东北、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2、华东蓝刺头:分布于辽宁(南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福建、台湾、广西。
东北、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福建、台湾、广西等地。
生于向阳的山坡、草地、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