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巫山淫羊藿

巫山淫羊藿,中药名。为小檗科植物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 T. S. Ying 的干燥叶。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等地。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主治肾阳虚衰、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绝经期眩晕。

中文名称

巫山淫羊藿

拉丁文名

EPIMEDII WUSHANENSIS FOLIUM

别名

淫羊藿

道地产区

广西、四川、贵州、陕西

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温,归肾、肝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主治

用于肾阳虚衰、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绝经期眩晕。

用法用量

3-9g。

不良反应

口干、恶心、腹胀、头晕等。多可自行消失。

注意事项

阴虚而相火易动者禁服。

化学成分

淫羊藿类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还含有木脂素,生物碱和挥发油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

炮制方法

1、巫山淫羊藿: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丝,干燥。

2、炙巫山淫羊藿:取羊脂油加热熔化,加入巫山淫羊藿丝,用文火炒至均匀有光泽,取出,放凉。每100kg巫山淫羊藿,用羊脂油(炼油)20kg。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为三出复叶,小叶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9-23cm,宽1.8-4.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边缘具刺齿,侧生小叶基部的裂片偏斜,内边裂片小,圆形,外边裂片大,三角形,渐尖。下表面被绵毛或秃净。近革质。气微,味微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小檗科植物巫山淫羊藿。

形态特征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50-80cm。根茎结节状,质硬,表面被褐色鳞片,四周多须根。一回三出复叶,基生或茎生,具长柄;小叶3,小叶具柄,叶片革质,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9-23cm、宽1.8-4.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心形,边缘呈剌齿,顶生小叶基部具均等的圆形裂片,侧生小叶基部的裂片偏斜,内侧裂片小,圆形,外侧裂片大,三角形,渐尖,下面被绵毛或秃净;长茎具2枚对生叶。圆锥花序顶生,长15-30cm,偶达50cm,具多数花,花序轴无毛;花梗疏被腺毛或无毛;花淡黄色,直径3.5cm;外萼片4,近圆形,长2-5mm,宽1.5-3mm,内萼片宽椭圆形,长3-15mm,宽1.5-8mm,先端钝;花瓣呈角状距,淡黄色,有时基部带紫色,长0.6-2cm;雄蕊长2-4mm;心皮斜圆柱状,有长花柱,含10-12颗胚珠。蓇葖果长约1.5cm。花期4-5月,果期6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等地。

道地产区

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溪边、沟谷。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