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子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荨麻子,中药名。系维吾尔族习用药材。为荨麻科植物麻叶荨麻Urtica cannabin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具有生干生热、祛寒燥湿、软化和吸收黏液性体液、清理肺胃、开通阻滞、通尿通经、催乳、软坚消肿的功效,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湿寒性肺病、胃病、皮肤斑症、子宫阻塞、肝脾阻滞、小便不通、月经不调、乳集不化、硬性肿块。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生干生热、祛寒燥湿、软化和吸收黏液性体液、清理肺胃、开通阻滞、通尿通经、催乳、软坚消肿。
用于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湿寒性肺病、胃病、皮肤斑症、子宫阻塞、肝脾阻滞、小便不通、月经不调、乳集不化、硬性肿块。
5-10g。
引起肠道梗阻。
尚不明确。
含多种维生素、鞣质、脂肪酸等。
加工炮制
秋季果实成熟叶落后,采收果实。
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保存方法
干燥通风处保存。
药材鉴别
1、果实横切面:外果皮细胞1列类圆形或切线延长,含淡黄色粒状物;中果皮为薄壁细胞,较大,含草酸钙簇晶;内果皮为网孔状细胞;种皮表皮为1列棕黄色类方形细胞;胚乳和子叶细胞中含糊粉粒及油滴。
2、粉末:黄绿色。显微镜下主要可见表皮细胞类椭圆形,边缘波状,具非腺毛,非腺毛单细胞,基部有时含棕色物;中果皮为较大的薄壁细胞,内含簇晶;内果皮为网纹细胞;种皮细胞黄棕色,排列紧密;胚乳细胞多角形,含众多油滴,子叶细胞碎小。
本品呈长圆状菱形或梭状菱形,长3-4mm,直径约2mm;表面灰白到灰棕色,有纵皱,在放大镜下可见有网纹理,小的鳞片和刺针,果皮稀疏极易捻破;种子卵圆形,长约2mm,黄棕色。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荨麻科植物麻叶荨麻。
多年生草本,横走的根状茎木质化。茎高50-150cm,下部粗达1cm,四棱形,常近于无刺毛,有时疏生、稀稍密生刺毛和具稍密的微柔毛,具少数分枝。叶片轮廓五角形,掌状3全裂、稀深裂,一回裂片再羽状深裂,自下而上变小,在其上部呈裂齿状,二回裂片常有数目不等的裂齿或浅锯齿,侧生的一回裂片的外缘最下一枚二回裂片常较大而平展,上面常只疏生细糙毛,后渐变无毛,下面有短柔毛和在脉上疏生刺毛,钟乳体细点状,在上面密布;叶柄长2-8cm,生刺毛或微柔毛;托叶每节4枚,离生,条形长5-15mm,两面被微柔毛。花雌雄同株,雄花序圆锥状,生下部叶腋,长5-8cm,斜展,生最上部叶腋的雄花序中常混生雌花;雌花序生上部叶腋,常穗状,有时在下部有少数分枝,长2-7cm,序轴粗硬,直立或斜展。雄花具短梗,在芽时直径1.2-1.5mm;花被片4,合生至中部,裂片卵形,外面被微柔毛;退化雌蕊近碗状,长约0.2mm,近无柄,淡黄色或白色,透明;雌花序有极短的梗。瘦果狭卵形,顶端锐尖,稍扁,长2-3mm,熟时变灰褐色,表面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褐红色点;宿存花被片4,在下部三分之一合生,近膜质,内面二枚椭圆状卵形,先端钝圆,长2-4mm,外面生刺毛1-4根和细糙毛,外面的二枚卵形或一长圆状卵形,较内面的短3-4倍,外面常有1根刺毛。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生于海拔800-2800米丘陵性草原或坡地、沙丘坡上、河漫滩、河谷、溪旁等处。
.2f2b33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