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杜仲

盐杜仲是杜仲经盐炙炮制而成的中药饮片。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传统医学认为,其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作用。杜仲经过盐炙处理后,能引导药物入肾经,加强其归肾经的特性,增强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等病症。
中文名称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毒性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盐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
盐杜仲主要用于治疗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胎动不安。
在临床应用中,盐杜仲最常见的用法是煎煮制成汤药后服用,常规用量为6~10g。但由于每位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不同,盐杜仲的具体用量会存在个体化差异,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处方规定的剂量使用本品。此外,亦可将其制成粉末入散剂或制成药丸(丸剂)服用。
1、盐杜仲为温补之品,阴虚火旺者应慎用。
2、盐杜仲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低血压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3、孕妇、计划怀孕的女性以及处于哺乳期的女性,在使用盐杜仲前,应当主动告知医生自身情况,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评估用药安全性及适用性。
杜仲主要含木脂素类成分,包括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杜仲树脂醇双吡喃葡萄糖苷、杜仲树脂醇双吡喃葡萄糖苷甲醚、橄榄树脂素等;环烯醚萜类成分,包括京尼平、京尼平苷、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筋骨草苷等;以及氨基酸、多糖类、黄酮类成分等。
盐杜仲为杜仲加入适量盐水拌润后炒制加工而成,其化学成分的种类大致保持不变,但部分成分的含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具体表现为总氨基酸和总多糖的含量增加,而总黄酮、环烯醚萜和木脂素糖苷类成分的含量降低,有些木脂素苷元含量增加。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杜仲具有性激素样作用,并有调节骨代谢、抗疲劳、提高免疫、延缓衰老、抗肝肾损伤、抗心脑缺血、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盐杜仲为杜仲的盐炙炮制品,整体药理作用与生品相近。
《得配本草》:“去皮用,治泻痢酥炙。除寒湿酒炙,润肝肾蜜炙,补腰肾盐水炒,治酸痛姜汁炒。”
临床应用
盐杜仲可与独活、桑寄生、当归等中药材配伍,以达到治疗相关病症的目的。
1、盐杜仲配独活:盐杜仲长于补肝肾、强筋骨;独活善于祛风湿、止痹痛。二者配伍,可增强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湿腰痛冷重等。
2、盐杜仲配桑寄生:盐杜仲长于补肝肾、安胎;桑寄生善于滋补肝肾、养血安胎。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肝肾、固冲任以安胎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胎动不安。
3、盐杜仲配当归:盐杜仲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当归善于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两药配伍,可增强补益肝肾、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妇女经期腰痛等。
盐杜仲需与生杜仲相鉴别。二者为杜仲的不同炮制品种,在药材性状、功效主治等方面存在差异。
1、药材性状:生杜仲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内表面暗紫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的橡胶丝,富有弹性;气微,味稍苦。而盐杜仲表面颜色加深,呈黑褐色,内表面褐色,断面橡胶丝弹性较差;味微咸。
2、功效主治:生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而盐炙后引药入肾,增强了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更适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等。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杜仲补天素丸、锁阳补肾胶囊、青娥丸、天麻钩藤颗粒等。
对于需要中药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三九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品质与疗效。
加工炮制
1、采收:杜仲一般于4~6月进行采收,剥取树皮。因为此时树皮内汁液充足,形成层生长最活跃,皮部与木质部最易分离,伤口也最易愈合,树皮内有效成分含量亦最高。
2、加工:将剥下的树皮,刮去表面的粗皮,上面覆盖稻草或麻袋等,进行“发汗”处理,待内皮呈紫褐色时,取出晒干。
将加工后的杜仲,刮除残留的粗皮,洗净后,依照饮片规格要求,切成块状或丝状。另取适量食盐(按每100kg杜仲块或丝使用2kg食盐的比例称取),加水溶解制成盐水。将切好的杜仲块或丝放入盐水中,充分拌匀,稍作闷润,待盐水完全被吸收。随后,将其投入炒制容器内,以中火加热翻炒,持续炒制至杜仲丝易折断、表面呈现焦黑色时,取出晾凉。
保存方法
盐杜仲应密闭保存,放置于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杜仲呈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大小不一,厚3~7mm。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或纵裂槽纹,有的树皮较薄,未去粗皮,可见明显的皮孔。内表面暗紫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并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
盐杜仲呈小方块或丝状,表面黑褐色,内表面褐色,折断时胶丝弹性较差。味微咸。
植物学信息
杜仲科杜仲属植物杜仲。
落叶乔木,高达20m。树皮灰褐色,粗糙,折断拉开有多数细丝。幼枝有黄褐色毛,后变无毛,老枝有皮孔。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上面有槽,被散生长毛;叶片椭圆形、卵形或长圆形,长6~15cm,宽3.5~6.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老叶略有皱纹,边缘有锯齿;侧脉6~9对。花单性,雌雄异株,花生于当年枝基部,雄花无花被,花梗无毛;雄蕊长约1cm,无毛,无退化雌蕊;雌花单生,花梗长约8mm,子房1室,先端2裂,子房柄极短。翅果扁平,长椭圆形,先端2裂,基部楔形,周围具薄翅;坚果位于中央,与果梗相接处有关节。早春开花,秋后果实成熟。
分布于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现各地广泛栽种。
主产于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
生于海拔300~500m的低山、谷地或疏林中。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较强。自然分布区年平均温度13~17℃,年降水量500~1500mm。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黏质壤土栽培为宜。
用种子、扦插、压条、分蘖、嫁接繁殖,以种子繁殖为主。
根据杜仲树皮的形态特征可分为粗皮杜仲(青冈皮)与光皮杜仲(白杨皮)两种类型,栽培以光皮杜仲为优。
1、种子繁殖
(1)挑选合适的种子:选20~40年生的生长发育健壮、树皮光滑、无病虫害和未剥过树皮的植株,9~10月果实成熟后采摘,晾干,扬净,切忌曝晒。尤以有光泽、饱满、新鲜、色呈淡褐色者为优。
(2)播种时间:播种期为冬播(11~12月)或春播(2~3月),以冬播为宜。春播因种子外皮含胶质,干燥后会影响发芽。
(3)播种前准备工作:播前将种子在20~25℃温水中浸泡2~3d,每日换水1次,待种子膨胀后再用湿砂拌匀,每隔2~3d翻动1次,约经15d左右种子即可萌动。每1h㎡用种量75~150kg。
(4)播种方法:用条播法,按行距20~30cm开条沟,沟深4cm,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1~1.5cm,稍加镇压,浇水,覆盖草,以防霜冻。
(5)播种后注意事项:出苗后,幼苗5~7cm时,选阴天进行第1次间苗,苗高15~20cm时进行第2次间苗或定苗。苗期适量灌水,保持土壤湿润,7~8月生长旺盛时,加强施肥,全年施肥6~8次,有机肥和无机肥交替施用。培育1~2年移植。
2、扦插繁殖
剪取一年生嫩枝,剪成5~6cm长的插穗,5月初按行、株距20cm×10cm开穴扦插,插入土中三分之二,留三分之一于地面,扦插后搭棚遮荫,保持土壤湿润,待生根后第2年移栽。亦可用50×10-6萘乙酸处理24h,可提高插条成活率。
3、压条繁殖
用普通压条或高空压条。
(1)普通压条:在早春(1~2月)植株未萌动前,将母株近根部的健壮枝条,压入土中20cm左右,使枝梢露出地面,1年后即可生根成苗,与母体分离后栽种。
(2)高空压条:3~4月或6~7月,选2~3年生,直径1cm粗的枝条,割伤后用塑料薄膜或对半开竹筒盛装肥土,包裹于枝条割伤部位,经常检查湿度,生根后与母株分离栽种。
4、分蘖繁殖
用砍树后的枝桩培土,促进萌生新芽,初冬劈开分株栽种。
5、嫁接繁殖
取二年生苗作砧木,选优良品种的一年生枝条作接穗,用切接法于早春进行嫁接。
1、病害
(1)立枯病:4月下旬至6月中旬病苗近茎基部腐烂变褐,收缩腐烂,倒伏干枯。防治方法,实行轮作和注意田间排除积水,发病时拔除病株,并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
(2)叶枯病:为害叶片,出现褐色病斑或破裂穿孔,发病期间,可喷50%多菌灵1000倍液。
(3)其他:有根腐病为害。
2、虫害
虫害有六星黑点木蠹蛾、褐蓑蛾、黄刺蛾、扁刺蛾。在杜仲剥皮后再生新皮时遭受柏夜蛾、樱桃双斜带卷叶蛾、黑色甲虫为害。可用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400倍液或50%西维因1∶50倍液,加入一定量牛胶(约0.5%)涂刷在新皮上、下两端的树干上,形成两个“保护圈”,可防虫害袭击。其他还有蚜虫等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