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蚕蛾

雄蚕蛾,中药名。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的干燥雄性成虫的全体。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具有补肾壮阳,涩精,消肿解毒的功效。用于阳痿,遗精,白浊,尿血,创伤,溃疡及烫伤。
中文名称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补肾壮阳,涩精,消肿解毒。
用于阳痿,遗精,白浊,尿血,创伤,溃疡及烫伤。
3-9g。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阴虚有火旺者禁服。
本品含苯丙氨酸、亮氨酸、缬氨酸、酪氨酸、甘氨酸、组氨酸、甲硫氨酸、丙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赖氨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等多种游离氨基酸,以及谷氨酰胺、牛磺酸、脂肪油类、细胞色素、维生素B12。本品头部含脑激素、前胸腺激素、蚕蛾素、蚕蛾素Ⅳ等,未出茧成虫头部含羽化激素EH-Ⅰ、EH-Ⅱ和EH-Ⅳ。前胸腺激素、蚕蛾素和羽化激素均为肽类物质。
家蚕雄蛾具有雄性激素样作用,以及抗衰老、降血糖、保肝、防治白内障、抗疲劳、提高免疫等作用。
临床应用
1、治阳痿:原蚕蛾(未连者)一升,阴干,去头,足、毛羽。末之,白蜜丸如梧子。夜卧服一丸。(《千金方》)
2、治遗精、白浊:晚蚕蛾焙干,去翅、足。为末,饭丸,绿豆大。每服四十丸,淡盐汤下。(《纲目》)
3、治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晚蚕蛾,研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4、治刀斧伤及一切金疮,止血生肌:晚蚕蛾为末,掺匀,绢裹之。(《胜金方》天蛾散)
5、止血定痛生肌:晚蚕蛾、白芷、当归头、陈石灰各等分。共研细末,敷。(《救伤秘旨》蚕蛾散)
6、治玉枕疮,生枕骨上如痈,破后如箸头:石韦、原蚕蛾(炒)。上二味等分,捣罗为散,干贴。(《圣济总录》石韦散)
加工炮制
夏季取雄性蚕蛾,以沸水烫死,晒干。
除净杂质及足、翅。
保存方法
置阴凉干燥处,密闭,防虫蛀。
药材鉴别
全为雄蛾。全体呈污白色,密被白色鳞片。体长约2cm,翅展约4cm,头部小。复眼1对,黑色,半圆形。口器退化,下唇须细小。触角1对,黑色。胸部有翅2对,前翅较大,近三角形,后翅较小,近圆形。腹较狭窄,末端稍尖。药材其触角、翅等多已残缺。质脆,易碎。气微腥。
动物学信息
蚕蛾科昆虫家蚕。
家蚕蛾,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鳞片。体长1.6-2.3cm。翅展3.9-4.3cm。体翅黄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有鳞毛稍长。雌蛾腹部肥硕,末端钝圆;雄蛾腹部狭窄,末端稍尖。幼虫即家蚕,体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2、第3节稍见膨大,有皱纹。腹部第8节背面有一尾角。
我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家蚕又称桑蚕,为人工饲养,主要以桑叶为食。为完全变态昆虫,由卵刚孵化出来的小蚕一般经过4次蜕皮后,体内的1双绢丝腺逐渐发育成熟,并停止进食吐丝结茧。这时的幼虫称做熟蚕。熟蚕在茧内化肾变成蛾,后破茧而出。雌、雄蛾交尾交卵后,数日便死亡。
养殖技术,主要包括催青、小蚕饲养、大蚕饲养、上蔟和采茧等环节。桑的好坏直接影响蚕的生长发育,1-2天龄蚕先采嫩叶,3-4天龄采小枝的叶,5天龄可全面采叶,夏、秋季高温季节每日适当增加给桑次数,或给1-2次水叶。蜕皮期应增加饲育室的湿度,并防止震动和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