麸炒白术

麸炒白术是白术的炮制加工品,将生白术片与麸皮一同炒制而成。经麸炒后,白术的燥性减弱,其健脾的功效得以增强,主要用于治疗脾虚食少、脘腹胀满、倦怠乏力等症,亦适用于脾虚所致的胎动不安。
中文名称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毒性
药材分类
饮片名称
功效作用
麸炒白术具有健脾益气、安胎的功效。
麸炒白术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所致的食少、脘腹胀满、倦怠乏力以及脾虚胎动不安。
在临床上,麸炒白术最常见的用法是煎煮制成汤药后服用,常规用量为6~12g。由于每位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不同,麸炒白术的具体用量会存在个体化差异,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处方规定的剂量使用本品。
1、如果在应用麸炒白术过程中需要同时使用其他药物,应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2、在使用麸炒白术期间,避免食用过于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3、在使用麸炒白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就医处理。
4、如果发现麸炒白术有变质、发霉、异味等情况,应禁止使用,以免影响健康。
白术含挥发油类成分、内酯类成分、多糖类成分等。白术经麸炒后,其化学成分的含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1、挥发油类成分:挥发油是白术的重要药用成分。有临床研究报道,白术经麸炒后,挥发油成分基本一致,而主要成分苍术酮的含量出现下降趋势。
2、内酯类成分:有临床实验发现,白术炮制前、后内酯类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且经炮制后,其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麸炒白术的白术内酯Ⅰ、Ⅲ含量最高。
3、多糖类成分:多糖是白术主要的成分之一,含量占比最高。有研究发现,经过麸炒后,白术的多糖含量增加。
临床应用
麸炒白术需与生白术、土炒白术相鉴别。
生白术、土炒白术和麸炒白术均为白术的炮制品,由于炮制方法不同,作用亦各有偏重。生白术以燥湿健脾、利水消肿为主,常用于治疗痰饮、水肿以及风湿痹痛等证。土炒白术,因借土气助脾,故补脾止泻力胜,多用于治疗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等证。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和中健脾的作用,常用于脾虚食少、脘腹胀满、倦怠乏力等症,亦适用于脾虚所致的胎动不安。
人参健脾丸、香砂枳术丸、和中理脾丸等。
对于需要中药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品质与疗效。
加工炮制
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采收过早,干物质还未充分积累,根茎鲜嫩,产量低,品质差,折干率也低;过晚采收则新芽萌发,根茎营养物质被消耗,影响药材品质。选晴天将植株挖起,抖去泥土,之后运回进行烘干或晒干处理,再除去须根。
将初加工的白术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后切厚片,并进行干燥处理。之后,将蜜炙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时加入白术片,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黄棕色、逸出焦香气,取出,筛去蜜炙麸皮。每100kg白术片,用蜜炙麸皮10kg。
保存方法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为不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13cm,直径1.5~7c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呈不规则的厚片,表面黄棕色,偶见焦斑。略有焦香气。
植物学信息
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
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块状。茎高50~80cm,上部分枝,基部木质化。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3裂或羽状5深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长或短针刺状缘,毛或贴伏的细刺齿,先端裂片较大;茎上部叶柄渐短,狭披针形,分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单生于枝顶,总苞片5~8层,膜质、覆瓦状排列,外面略有微柔毛,外层短,卵形,先端钝,最内层多列,先端钝,伸长;花多数,全为管状花,花冠紫红色。瘦果长圆状椭圆形,密被黄白色绒毛,稍扁。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白术自然分布于浙江、安徽一带,野生资源已濒临绝迹,现多为栽培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栽培。
主产于浙江、安徽。
1、温度:较耐寒,能忍受短期-10℃的低温。植株地上部分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地下部分根茎生长适宜温度为26~28℃。种子在15℃以上时开始萌发,18~21℃为发芽适宜温度,出苗后能忍耐短期霜冻。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在30℃以下时,植株的生长速度随着气温升高而逐渐加快;气温在30℃以上时,植株地上部分生长受到抑制。
2、光照:喜光,但在7~8月高温季节适当遮阴,有利于植株生长。
3、水分:喜湿,怕旱,怕涝。种子发芽需要较多的水分。一般情况下,吸水量达到种子质量的3~4倍时,才能萌动发芽。白术生长期间对水分的要求比较严格,土壤含水量在30%~50%,空气相对湿度为75%~80%时,对生长有利。
4、土壤: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在微酸、微碱砂壤土或黏壤土上都能生长,但不同产地白术质量有差异。
采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或春季直播。生产上多采用春季直播。
1、选种采种
宜选择茎秆较矮、叶片大、分枝少、花蕾大、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作为留种株。11月上中旬收集成熟的种子。采种要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雨天或露水未干采种,容易腐烂或生芽,影响种子品质。种子脱粒晒干后,扬去茸毛和瘪籽,置通风阴凉处贮藏备用。注意种子不能久晒,以免降低发芽率。隔年种子一般不用。
2、种子处理
生产用种子应选择色泽发亮、籽粒饱满、大小均匀一致的种子。将选好的种子先用25~30℃的温水浸泡12~24小时,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30分钟,然后捞出放入湿布袋置室内,每天用温水冲淋1次,待胚根露白时即可播种。
3、播种时间
播种期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略有差异。南方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好,北方以4月下旬为宜。过早播种易遭晚霜为害,过迟播种则由于温度较高,适宜生长时间短,幼苗长势较差,夏季易遭受病虫及杂草危害,药材产量低。
4、播种方法
有条播、穴播和撒播三种。
(1)条播: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5~20cm开沟,沟深3~5cm,播幅7~9cm,沟底要平,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上盖一层火土灰或草木灰以盖没种子为度,再施饼肥和过磷酸钙,覆土至畦平,稍加镇压。
(2)穴播:在畦面上按株距5cm、行距15~20cm挖穴点播,穴深3~5cm,每穴播种子3粒左右,覆盖草木灰或火土灰,施饼肥和过磷酸钙,再盖细土至畦平。
(3)撒播:将种子均匀撒于畦面,覆火土灰、饼肥,再盖细土,厚约3cm,然后再盖草保湿。每亩用种子5~8kg。
1、病害及其防治
(1)立枯病:在早春低温阴雨条件下为害较重。连作时发病严重,病株率在60%~90%。防治方法为与禾本科植物轮作3年以上;选择砂壤土,避免病土育苗,在播种和移栽前每亩用50%多菌灵1~2kg进行土壤消毒;播前用种子重量0.5%的多菌灵拌种,出苗后用50%代森锰锌或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喷雾。
(2)斑枯病:4月下旬开始发病,6~8月为发病盛期,雨季发病严重,病株率可达45%~60%。防治方法为收获后彻底清洁田园,集中处理病株或残株落叶;播种前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500倍液浸泡种子3分钟;发病初期用1∶1∶20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喷雾,10天喷1次,连续3~4次。
(3)白绢病:多在4月下旬发生,6~8月为发病盛期,高温多雨容易造成病害蔓延,病株率可达35%~60%。防治方法为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与禾本科植物轮作;选用无病种栽,并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栽3~5分钟,晾干后播种,栽植前每亩用25%瑞毒霉颗粒剂1.5kg处理土壤;发现病株拔除并烧毁,并用石灰消毒病穴,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浇灌病区。
(4)根腐病:一般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8月为发病高峰期,8月以后逐渐减轻。防治方法为合理轮作;选择地势高燥、排灌良好的砂壤土种植;加强田间管理,中耕时不能伤根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施1~2次。
(5)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一般5月上旬发病,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发病盛期,多雨高湿病害易流行。防治方法为雨季及时排水,降低湿度,减少发病;发病初期用97%敌锈钠3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喷施,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2、虫害及其防治
(1)白术长管蚜:3月始发,4~6月危害严重,6月以后气温升高、降雨多,术蚜数量则减少,至8月虫口又略有增加。防治方法为铲除杂草,减少越冬虫害;发生期可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10%吡虫啉1500倍液、3%啶虫脒1500倍液喷雾,7天喷1次,各限用1次。
(2)白术术籽虫:8~11月发生严重。防治方法为实行水旱轮作;选育抗虫品种;成虫产卵前,白术初花期喷药保护,可喷50%敌敌畏800倍液或40%乐果1500~2000倍液,7~10天喷1次,连续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