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瓜

野地瓜,中药名。为桑科植物地瓜榕Ficus tikoua Bur.的茎、叶、根。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和西藏等地。具有清热利湿,健脾补中的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慢性支气管炎,痢疾,咳嗽咳血,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疥癣,荨麻疹和骨折等。
中文名称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健脾补中。
主治
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慢性支气管炎,痢疾,咳嗽咳血,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疥癣,荨麻疹和骨折等。
用法用量
暂无。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贵州民间方药集》:“可去风湿麻木,治筋骨疼痛,活血生血,消肿去毒,利尿解热,民间用作跌打损伤止痛药。”
临床应用
1、治湿热痢疾:地瓜藤50-100g,水煎服。
2、治小儿消化不良:地瓜藤、鸡屎藤各20g,水煎服。
3、治咽喉肿痛:地瓜藤30g,瓜子金10g,水煎服。
4、治肺热咳嗽:地瓜藤、大毛香各20g,水煎服。
5、治胃痛吐血:地瓜藤、棕榈子各20g,水煎服。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桑科植物地瓜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落叶匍匐灌木,全株有乳汁。茎圆柱形或略扁,棕褐色,分枝多。单叶互生;叶片坚纸质,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先端钝尖,基部近圆形或浅心形,边缘有疏浅波状锯齿,上面绿色,被短刺毛,粗糙,下面浅绿色,沿脉被短毛;具三出脉,侧脉3-4对。隐头花序,成对或簇生于无叶的短枝上,常埋于土内,球形或卵圆形,成熟时淡红色;基生苞片3;雄花及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花被片2-6枚,雄蕊1-3(~6);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瘦果。花期4-6月,果熟期6-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和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低山区的疏林、山坡、沟边或旷野草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