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紫苏子

炒紫苏子是中药材紫苏子的一种炮制加工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成熟果实,经过净选、炒爆而成。本品产于湖北、江苏、河南、浙江、河北等地,主要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
中文名称
科
属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毒性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炒紫苏子味辛,性温,归肺经。主要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炒紫苏子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
煎服,3~10g,宜捣碎包煎;或入丸、散。
偶见腹泻等不良反应。
1、气虚、阴虚及肾虚咳喘者慎用。
2、用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油腻、生冷的食物。
3、煎汤宜饭后服用。
炒紫苏子含有酚酸类成分(如咖啡酸、迷迭香酸等)、黄酮类成分(如木犀草素等),以及氨基酸、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等成分。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本品具有祛痰、镇咳、平喘、抗炎、抗过敏等作用。
临床应用
1、炒紫苏子常与白芥子、莱菔子同用,具有温肺散寒、祛痰平喘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寒痰壅阻、肺失肃降所致的咳嗽气喘。
2、炒紫苏子常与肉桂、半夏、厚朴等同用,具有肃肺降气、益肾纳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痰涎壅盛、肾气不足所致的喘咳短气、咳嗽痰多等症。
生紫苏子、炒紫苏子、蜜紫苏子、苏子霜为紫苏子的不同炮制品,功效侧重有所差异。其中,生紫苏子的功效以祛痰降气、润肠通便为主,常用于治疗湿痰咳嗽、气滞便秘等;炒紫苏子的辛散之性缓和,功效偏于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常用于治疗喘咳;蜜紫苏子长于润肺止咳、降气平喘,常用于治疗肺虚或肾不纳气所致的咳喘;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治疗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
橘红丸、苏黄止咳胶囊、儿童清肺丸、小儿止嗽糖浆等。
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
临床上可以炒紫苏子配伍他药制成的复方,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对于需要使用炒紫苏子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三九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品质与疗效。
加工炮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取净紫苏子,置于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裂声,表面颜色加深,断面浅黄色,并逸出香气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保存方法
贮于干燥容器内,密闭保存,置于通风干燥处。注意防蛀。
药材鉴别
紫苏子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1.5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类白色,有油性。压碎有香气,味微辛。
炒紫苏子形如紫苏子,表面灰褐色,有细裂口,有焦香气。
植物学信息
唇形科紫苏属植物。
紫苏为一年生草本或亚灌木,株高60~120cm,全株具有特别的香气。茎直立而多分枝;全株呈紫色或绿紫色。单叶对生,卵形或圆卵形。夏秋季间开花,穗状或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坚果卵形,灰棕色或褐色,内有种子1粒。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1、国内: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2、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等地。
紫苏的道地产区为湖北、广西、广东、河北等。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有植物生长的地方,紫苏就能存活。
紫苏耐瘠薄、适应能力强,喜温暖、湿润气候,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生长旺盛。在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沙壤土中栽培紫苏生长旺盛、产量更高、品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