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

板蓝根是一种清热解毒类中药材,首载于《新修本草》,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主要产于河北、江苏、陕西等地。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温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和痈肿等。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科
属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毒性
药材分类
医保类型
功效作用
本品性寒,味苦,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
板蓝根主要治疗外感发热,温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和痈肿等。
煎服,9~15g。
板蓝根口服不良反应少,偶有胃肠道反应。板蓝根注射液可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眼结膜充血、呼吸急促、头晕等,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和肾损伤等。
1、脾胃虚寒者慎用。
2、不宜与香蕉一起食用,以免引起腹泻。
板蓝根主要含有告依春、表告依春,以及板蓝根乙素、丙素、丁素,靛蓝、靛玉红、β-谷甾醇、植物性蛋白、树脂状物、糖类、多种氨基酸等成分。
板蓝根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抗炎、抗肿瘤、增强免疫等作用。
有报告称板蓝根煎液能明显诱发小鼠骨髓嗜多集红细胞微核和小鼠精子畸形,板蓝根有明显的致突作用。
临床应用
板蓝根与蒲公英、紫花地丁药均属苦寒清热解毒之品,而板蓝根善于凉血利咽;蒲公英长于消痈散结,又能疏郁通乳:紫花地丁擅于凉血消肿,尤善解疔毒。因此,三药合用可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治疗热毒炽盛导致的痄腮、急喉痹、乳痈及疮疗肿痛等问题。
板蓝根与山豆根均善清热解毒、利咽,同为治疗肺胃热毒壅盛、咽喉肿痛的要药。但是,板蓝根又兼能凉血,常治温毒发斑、大头瘟疫、痄腮等温毒时疫诸疾;而山豆根大苦大寒,功专清泄肺胃热毒壅结、消肿止痛,既为 "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 又为治胃火炽盛、牙龈肿痛及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等症之常品。
板蓝根颗粒、利咽解毒颗粒、抗病毒颗粒、感冒退热颗粒、灭澳灵片等。
普济消毒饮、神犀丹等。
板蓝根红枣汤,取板蓝根30g、红枣20枚。先将板蓝根洗净切片后与洗净的红枣同入沙锅,加水浸泡片刻,中火煮30min,取汤。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养血的功效,适宜于病毒性肝炎患者。一般建议每日早晚2次分服。
加工炮制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板蓝根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筛去碎屑。
保存方法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材鉴别
板蓝根呈圆形的厚片。外表皮淡灰黄色至淡棕黄色,有结纵皱纹。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植物学信息
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
二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叶互生,基生叶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全缘或波状;茎生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或尖,基部垂耳圆形,抱茎,全缘。复总状花序顶生,花黄色;萼片4;花瓣4,倒卵形;雄蕊6,四强;子房上位,1室。长角果矩圆形,扁平,边缘翅状。花期4~5月,果熟期6月。
野生板蓝根自然分布于海拔600~2800米的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云南、贵州等地;栽培的板蓝根在中国南北各地不同海拔地区均有分布,主产区为河北安国、安徽亳州和江苏等地。
板蓝根为北药,以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为道地产区。
常生长于山地林缘较潮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