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地胆草

地胆草,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地胆ElephantopusscaberL.的全草。分布于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利湿之功效。常用于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百日咳,睑结膜炎,黄疸,肾炎水肿,月经不调,白带,湿疹,疮疖,虫蛇咬伤。

中文名称

地胆草

别名

草鞋根、草鞋底、地胆头、苦地胆、地苦胆、牛托鼻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寒。归肺、肝、肾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主治
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百日咳,睑结膜炎,黄疸,肾炎水肿,月经不调,白带,湿疹,疮疖,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
6-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事项

1、《广西中药志》:“寒症勿用。”

2、《云南中草药》:“中毒解救,用红糖煮鸡蛋服。”

药理作用

1、抑菌、消炎作用。

2、抗炎作用。

3、抗肿瘤作用。

相关论述
《广西特色中草药资源选编》:“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外感片:辛温解表。

2、复方感冒冲剂:清热解毒。

3、上感清炎片:清热解毒。

相关配伍
治疟疾:(地胆草)全草15g,火烧花树皮30g。水煎服。(《中国民族药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去杂质。洗净,晒干或鲜用。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切成中段,干燥,筛去灰屑。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呈不规则的段状。根茎具环节,密被紧贴的灰白色茸毛,须根多数。茎圆柱形,被紧贴的灰白色粗毛。叶片绿色或暗绿色,多有腺点,边缘稍有钝齿,两面均被紧贴的灰白色粗毛,叶柄短,略呈鞘状。气微,味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地胆。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40cm,全株被白色粗毛。根茎短,着生多数须状根,新鲜时黄白色,干燥后灰黄色。叶多基生,匙形或矩圆状倒披针形,长3-16cm,宽1-3.5cm,边缘稍具钝锯齿,两面均被灰白色粗毛。夏、秋开花,花葶略粗壮,头状花序着生长梗上,呈稀疏单歧聚伞排列,分枝处有叶状苞片;头状花序有2列总苞片,外层紫色,全为管状花;花冠淡紫色。瘦果有棱,顶端通常有6枚长而硬的刺毛。
生长环境
多生长于丘陵、坡地、路边。分布于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9-0044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