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柄枹栎虫瘿

短柄枹栎虫瘿,中药名。为壳斗科植物短柄枹栎QuercusserrataThunb.var.brevipetiolata(A.DC.)Nakai带虫瘿的果实。分布于华东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具有健脾胃,利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胃痛,小便淋涩。
中文名称
别名
性味归经
毒性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功能
健脾胃,利尿,解毒。
主治
胃痛,小便淋涩。
用法用量
内服:3-5个,研粉冲。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淋病:短柄枹栎虫瘿3-5个,炒炭存性,研粉,甜酒冲服;或以茅根、芦根煎汤送服,连续服2-3次。(《湖南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集,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壳斗科植物短柄枹栎。
形态特征
短柄枹栎,又名短柄枹树。落叶乔木,高达10m,或呈灌木状。幼枝被疏柔毛,后渐脱落。叶互生;叶柄长2-4mm,无毛;叶片革质,生于枝顶端,长椭圆状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10cm,宽2-4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窄圆形,具内弯浅腺齿,幼时有丝质毛,老叶无毛,侧脉7-12对,直达齿端,齿端具腺体。花雌雄同株;雄花序长5-6cm,轴及花被均被疏毛;雌花序不及1cm。壳斗杯形,包坚果约1/3,小苞片卵状三角形,在口部伸出,边缘有柔毛,直径1-1.2cm,高约8mm;坚果卵状椭圆形,直径0.8-1.2cm,高1.2-1.8cm,先端被柔毛,柱座短,果脐略隆起。花期4月,果期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东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60-2000m的山地杂木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