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

海金沙是一种利尿通淋类中药材,首载于《嘉祐本草》,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的干燥成熟孢子,主要产于广东、浙江、江苏、湖南等地。海金沙具有清利湿热、通淋止痛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诸淋涩痛,比如热淋、石淋、尿道涩痛等。此外,本品还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可帮助改善水肿、小便不利等问题。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科
属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毒性
药材分类
医保类型
功效作用
本品性寒,味甘、咸,归膀胱、小肠经。具有清利湿热、通淋止痛、利水消肿的功效。
1、海金沙主要治疗诸淋涩痛,包括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和尿道涩痛。
2、此外,本品对于带下、泄泻、痢疾、水肿、吐血衄血等问题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煎服,6~15g,包煎;或入丸、散剂使用。
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舌麻、恶心、头晕、畏寒、尿频等症状。
1、肾阴亏虚者慎用。
2、孕妇慎用。
3、用量不宜超过15g,超剂量使用应谨慎,且不宜久用。
4、一般不宜与附子、淫羊藿、人参等温燥补益之品同用,以免助火生热。
5、不宜与维生素C合用,以保证尿液碱性。
6、不宜与苏打片、碳酸钙等合用,以免中和药性。
7、忌辣椒、咖喱、芥末等辛辣刺激之物;忌糖果、动物内脏等肥甘厚腻之物;忌酸甜类食物,以保证尿液碱性,提高抗菌作用。
海金沙含有脂肪油、棕榈酸、油酸、亚油酸、(+)-8-羟基十六酸、金沙素等。
海金沙煎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此外,海金沙还有利胆及降血糖的作用。
临床应用
1、海金沙配金钱草。其中,海金沙性善下降,能泻小肠、膀胱血分之湿热,功专通利水道;金钱草利水通淋,尤以排石见长。二药配伍使用,可增强清热利尿、通淋排石的作用,适用于尿路结石、胆道结石。
2、海金沙配海浮石。其中,海金沙功善清化小肠、膀胱之湿热而通利水道;海浮石以清肃水之上源而利气道为要。二药配伍使用,可增强利尿通淋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砂淋、石淋、湿热蕴结下焦之小便淋漓不畅、热涩刺痛等。
3、海金沙配甘草。其中,海金沙甘寒,长于清热利尿、通淋止痛;甘草生用,味甘性平,长于泻火解毒、缓急止痛。二药配伍使用,可达到清热泻火解毒、通淋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蕴结膀胱所引起的各种淋证。
海金沙与地肤子均为利水通淋药,性寒,归膀胱经;都能利水通淋,可用于治疗热淋涩痛等问题。但是,海金沙的利水通淋作用强,善止尿道疼痛,善治石淋,也可利尿消肿,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而地肤子的利水作用平和,更长于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可用于治疗皮肤湿疹、周身瘙痒等。
五淋化石丸、复方石淋通片、五淋丸等 。
海金沙散、二金排石汤等。
加工炮制
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割藤叶,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除去藤叶。
保存方法
装袋密封,置干燥处保存,注意防潮。
药材鉴别
海金沙呈粉末状,棕黄色或浅棕黄色。体轻,手捻有光滑感,置手中易由指缝滑落。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海金沙科海金沙属植物。
多年生草质藤本,根状茎横走,生黑褐色有节的毛;根须状,黑褐色,坚韧,亦被毛。叶多数,对生于茎上的短枝两侧,纸质,边缘有不整齐的细钝锯齿,孢子叶卵状三角形,多收缩而呈深撕裂状。夏末,小羽片下面边缘生流苏状的孢子囊穗,黑褐色,孢子表面有小疣。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主产于广东、浙江、江苏、湖南等地。
常生长于山坡灌丛或路边林缘。
海金沙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旱,忌涝、不耐寒。适应性很强,一般的土壤均可生长,以排水良好、肥沃、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