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苦苣

苦苣,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苦苣Ixerischinensis(Thunb.)Nakaisubsp.versicolor(Fisch.exLink)Kitam.[Lactucaversicolor(Fisch.)Sch.-Bip.]的全草或根。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南部各地。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黄疸,胃炎,痢疾,肺热咳嗽,肠痈,睾丸炎,疔疮,痈肿,黄水疮。

中文名称

苦苣

别名

野苣、褊苣、东北苦菜、兔仔菜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肝、肺经

毒性

无毒《千金·食治》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黄疸,胃炎,痢疾,肺热咳嗽,肠痈,睾丸炎,疔疮,痈肿,黄水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1、《千金·食治》:“不可共蜜食之。”

2、《嘉祐本草》:“不可同血食(一本作蜜),食作痔疾。”

相关论述
《嘉祐本草》:“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又名褊苣。今人家常食为白苣,江外、岭南、吴人无白苣,尝植野苣以供厨馔。”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睾丸炎:鲜兔仔菜30g,猪瘦肉125g。水炖服。(《福建药物志》)

2、治黄水疮:东北苦菜研末,香油调敷患处。(《河北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苦苣。
形态特征
苦苣,又名变色山苦菜。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全株无毛。根茎柔弱,平生。叶大部分基生,具柄;叶片线形或线状长圆形,长7-10cm,全缘或间有疏离的锯齿;茎叶少,无柄,有时略抱茎。头状花序小,组成一疏松、柔弱、伞房花序式的圆锥花序;总苞长约6mm,约有等长的苞片8枚,最外的数枚极小;花舌状,黄色;雄蕊5,着生花冠管上;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略扁平,有棱起的脉,稍有极小的突点,喙约与果身等长,冠毛白色。花期春末至秋初。
分布区域
我国东北及南部各地。
生长环境
生于荒地上。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