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苦荬菜

苦荬菜,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苦荬菜Ixerisdenticulata(Houtt.)Stebb.的全草。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痈疖疔毒,乳痈,咽喉肿痛,黄疸,痢疾,淋证,带下,跌打损伤。

中文名称

苦荬菜

别名

苦荬、老鹳菜、盘儿草、鸭舌草、苦球菜、兔仔草、牛舌草、土蒲公英、黄花菜、苦碟子、苦丁菜、败酱草、墓头回。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心、肺经

毒性

无毒《嘉佑本草》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痈疖疔毒,乳痈,咽喉肿痛,黄疸,痢疾,淋证,带下,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涂;或研末调搽;煎水洗或漱。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

相关论述

《嘉祐本草》:“蚕蛾出时,切不可取拗,令蛾子青烂。蚕妇亦忌食。野苦荬五六回拗后,味甘滑于家苦荬,甚佳。”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血淋尿血:苦荬菜1把。酒、水各半,煎服。(《针灸资生经》)

2、治跌打损伤:鲜苦荬菜根30g。水煎,加酒冲服;药渣捣烂敷患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3、治蝎螫:苦荬汁涂之。(《医学纲目》)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季采收,鲜用或阴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长约50cm。茎呈圆柱形,直径1-4mm,多分枝,光滑无毛,有纵棱;表面紫红色至青紫色;质硬而脆,断面髓部呈白色。叶皱缩,完整者展开后呈舌状卵形,长4-8cm,宽1-4cm,先端急尖,基部耳状,微抱茎,边缘具不规则锯齿,无毛,表面黄绿色。头状花序着生枝顶,黄色,冠毛白色;总苞圆筒形。果实纺锤形或圆形,稍扁平。气微,味苦、微酸涩。

以身干、无杂质、无泥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苦荬菜。

形态特征

苦荬菜,又名秋苦荬菜。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无毛。茎直立,多分枝,紫红色。基生叶丛生,花期枯萎,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5-10cm,宽2-4cm,先端急尖,基部渐窄成柄,边缘波状齿裂或羽状分裂,裂片边缘具细锯齿;茎生叶互生,舌状卵形,无柄,长4-8cm,宽1-4cm,先端急尖,基部微抱茎,耳状,边缘具不规则锯齿。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具细梗;总苞长约7mm,外层总苞片小,长约1mm,内层总苞片8,条状披针形;花全为舌状花,黄色,长6-9mm,舌片长4-6mm,先端5齿裂。瘦果黑褐色,纺锤形,稍扁平,长1-2mm,喙长约0.8mm,冠毛白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分布区域

我国南北各地。

生长环境

生于低山的山坡、田野、路旁。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