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两色鳞毛蕨

两色鳞毛蕨,中药名。为鳞毛蕨科植物两色鳞毛蕨Dryopterisbissetiana(Baker)C.Chr.的根茎。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

中文名称

两色鳞毛蕨

拉丁文名

Dryopteris setosa (Thunb.) Akasawa

别名

两色耳蕨

道地产区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陕西、宁夏、甘肃、四川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肺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预防流行性感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相关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茎: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风湿性关节炎:两色鳞毛蕨10-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黄疸、湿热痢:两色鳞毛蕨50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叶及杂质,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鳞毛蕨科植物两色鳞毛蕨。

形态特征

植株高约40-60厘米。根状茎横卧或斜升,顶端密被黑色或黑褐色、狭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约15-40厘米,禾秆色,基部密被密黑色狭披针形鳞片,鳞片长约1-2厘米,顶端毛状卷曲。叶片卵状披针形,长约20-40厘米,宽约15-25厘米,三回羽状,顶端渐尖;羽片约10-15对,互生,基部具短柄,顶端羽裂渐尖,基部一对羽片最大,长约15厘米,基部宽约7厘米,披针形;小羽片约10-13对,披针形,下侧小羽片较大,基部一对最大,长约6厘米,宽约1.5厘米,羽状全裂;末回小羽片约5-8对,披针形,长约1-1.5厘米,宽约3-5毫米,顶端短渐尖,边缘具粗齿至全缘。叶脉两面不明显。叶近革质,干后黄绿色,叶轴和羽轴密被基部棕泡状、中上部黑色狭披针形的鳞片,小羽轴和末回裂片中脉下面密被棕色泡状鳞片。孢子囊群大,靠近小羽片中脉或末回裂片中脉着生;囊群盖大,棕色,圆肾形,边缘全缘或有短睫毛。

分布区域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陕西、宁夏、甘肃、四川。

道地产区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陕西、宁夏、甘肃、四川。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600-1400m的山谷林下或溪沟边。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9-0044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