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色鳞毛蕨

两色鳞毛蕨,中药名。为鳞毛蕨科植物两色鳞毛蕨Dryopterisbissetiana(Baker)C.Chr.的根茎。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
预防流行性感冒。
内服:煎汤,5-15g。
尚不明确。
《新华本草纲要》:“根茎: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
临床应用
1、治风湿性关节炎:两色鳞毛蕨10-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黄疸、湿热痢:两色鳞毛蕨50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加工炮制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叶及杂质,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鳞毛蕨科植物两色鳞毛蕨。
植株高约40-60厘米。根状茎横卧或斜升,顶端密被黑色或黑褐色、狭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约15-40厘米,禾秆色,基部密被密黑色狭披针形鳞片,鳞片长约1-2厘米,顶端毛状卷曲。叶片卵状披针形,长约20-40厘米,宽约15-25厘米,三回羽状,顶端渐尖;羽片约10-15对,互生,基部具短柄,顶端羽裂渐尖,基部一对羽片最大,长约15厘米,基部宽约7厘米,披针形;小羽片约10-13对,披针形,下侧小羽片较大,基部一对最大,长约6厘米,宽约1.5厘米,羽状全裂;末回小羽片约5-8对,披针形,长约1-1.5厘米,宽约3-5毫米,顶端短渐尖,边缘具粗齿至全缘。叶脉两面不明显。叶近革质,干后黄绿色,叶轴和羽轴密被基部棕泡状、中上部黑色狭披针形的鳞片,小羽轴和末回裂片中脉下面密被棕色泡状鳞片。孢子囊群大,靠近小羽片中脉或末回裂片中脉着生;囊群盖大,棕色,圆肾形,边缘全缘或有短睫毛。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陕西、宁夏、甘肃、四川。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陕西、宁夏、甘肃、四川。
生于海拔600-1400m的山谷林下或溪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