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迭香

迷迭香,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的全草。具有发汗,健脾,安神,止痛的功效。主治各种头痛,防止早期脱发。
中文名称
别名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发汗,健脾,安神,止痛。
用于各种头痛,防止早期脱发。
内服:煎汤,4.5-9g。外用:适量,浸水洗。
迷迭香主要含挥发油和酚酸类成分,还含有黄酮类、二萜类和三萜类成分等,其中挥发油和酚酸类为指标性成分。
药理研究表明,迷迭香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炎、保肝等作用。
急性毒性试验中,大、小鼠腹腔注射迷迭香提取物2g/kg,未见明显毒副反应。
1、《本草拾遗》:“主恶气。”
2、《海药本草》:“合羌活为丸散,夜烧之,辟蚊蚋。”
3、《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强壮剂,发汗剂,且为健胃、安神药,能治各种头痛症。和硼砂混合作成浸剂,为优良的洗发剂,且能防止早期秃头。”
临床应用
1、驱蚊:迷迭香、羌活各适量。研为丸,晚上烧之,可以驱蚊。
2、头痛、调经、活血、美容养颜:迷迭香、粉红玫瑰花各3克。放入500ml水中,浸泡5分钟,滤渣,加入蜂蜜拌匀饮用。
加工炮制
5-6月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植物学信息
唇形科迷迭香属迷迭香。
灌木,高达2m。茎及老枝圆柱形,皮层暗灰色,不规则的纵裂,块状剥落,幼枝四棱形,密被白色星状细绒毛。叶常在枝上丛生;具极短的柄或无柄;叶片草质,线形,长1-1.2cm,宽1-2mm,先端钝,基部渐狭,全缘,向背面卷曲,上面稍具光泽,近无毛,下面密被白色的星状绒毛。花近无梗,对生,少数聚集在短枝的顶端组成总状花序;苞片小,具柄;花萼卵状钟形,长约4mm,外面密被白色星状绒毛及腺体,内面无毛,11脉,二唇形,上唇近圆形,全缘或具很短的3齿,下唇2齿,齿卵圆状三角形;花冠蓝紫色,长不及1cm,外被疏短柔毛,内面无毛,冠筒稍外伸,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2浅裂,裂片卵圆形,下唇宽大,3裂,中裂片最大,内凹,下倾,边缘为齿状,基部缢缩成柄,侧裂片长圆形;雄蕊2枚发育,着生于花冠下唇的下方,花丝中部有1向下的小齿,药室平行,仅1室能育;花柱细长,远超过雄蕊,先端不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后裂片短;花盘平顶,具相等的裂片;子房裂片与花盘裂片互生。花期11月。
原产于欧洲及非洲地中海沿岸。我国引种栽培于园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