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泡囊草

泡囊草,中药名。为茄科植物泡囊草Physochlainaphysaloides(L.)G.Don的全草。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新疆等地。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痈肿疮毒、咽喉肿毒、鼻渊、聤耳等病证。

中文名称

泡囊草

拉丁文名

Physochlainaphysaloides(L.)G.Don

别名

大头狼毒

道地产区

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新疆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

毒性

有毒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痈肿疮毒,咽喉肿毒,鼻渊,聤耳等病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0.6g;或研末。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急性胃肠炎:泡囊草(根)3g,青木香,石榴,荜拨3g。共研细末,每次开水送服,日服2次。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初夏植物生长茂盛期采全草,阴干。

炮制方法

取泡囊草片,在羊奶中浸4h,捞出再用湿草纸包3~5层,埋入热草木灰中,煨透、备用。

药材鉴别

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10数列木栓细胞,栓内层和韧皮部均较窄,韧皮射线宽。形成层环状,木质部占大部分,导管多单列,其间有略等距的导管群排成4-5层同心环状,导管内侧可见木间韧皮部;木射线常有裂隙。支根中导管较少。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药材性状

根略呈长圆柱形,长10~14cm,直径2~3.5cm。根头顶端有2~3个茎基痕及点状突起,主根下部常有2~3分枝。表面棕褐色或浅棕色,有明显横向突起的皮孔。质轻,断面木部占绝大部分,可见4~5层同心环纹,且有多数放射状裂隙。茎圆柱形,有长柔毛,黄绿色,质脆。叶深绿色,多卷缩,展平后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3-9cm,宽2.5-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心形而沿叶柄下延,全缘或微波状。气微,味微甘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茄科植物泡囊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茎肉质肥大。茎直立,自基部丛生,被毛。叶互生;叶柄长2-6cm,被长柔毛,茎下部叶鳞片状,中部及上部叶卵形、阔卵形或三角状阔卵形,先端渐尖,基部通常阔楔形,而沿叶柄下延,全缘或微波状。伞房花序顶生,有鳞片状苞片;花萼钟形,裂片5,短,紫色;花冠钟形,筒长1-2cm,5裂,裂片长圆形,长约1cm;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雌蕊花柱丝状。蒴果中部以上环裂,包藏在膨大的宿存萼内。种子多数,扁肾状。花期4-5月,果期6-7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新疆等地。

道地产区

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新疆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山沟、草地。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