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胡

前胡,中药名,为伞形科前胡属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的干燥根。主产于浙江、湖南、四川。本品具有降气化痰,散风清热的功效。主治痰热喘满,咯痰黄稠,风热咳嗽痰多。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医保类型
功效作用
降气化痰,散风清热。
主要用于痰热喘满,咯痰黄稠,风热咳嗽痰多。
内服:煎服,6-10g;或入丸、散。
1、阴虚咳嗽、寒饮咳嗽患者慎服。
2、不宜与异丙肾上腺素联用,可以产生拮抗作用,降低药效。
本品主要含白花前胡甲素、乙素、丙素、丁素等香豆素类成分。此外,还含皂苷类与挥发油等成分。
本品具有祛痰、镇咳、平喘及抗炎等作用。
1、《名医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出新,明目益精。”
2、《本草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3、《本经逢原》:“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为痰气之要味,治伤寒寒热及时气内外俱热。”
临床应用
1、治痰热壅肺,肺失宣降之咳喘胸满,咯痰黄稠量多,常配杏仁、桑白皮、贝母等药,如前胡散(《圣惠方》)。
2、治湿痰、寒痰证,常配白前相须为用。
3、治外感风热,身热头痛,咳嗽痰多,常配桑叶、牛蒡子、桔梗等同用。
4、治风寒咳嗽,配辛温发散,宣肺之品如荆芥、紫苏等同用,如杏苏散(《温病条辨》)。
1、前胡配白前:前胡苦辛微寒,长于宣散风热,化痰止咳;白前辛苦微温,重在降气化痰平喘。两药伍用,一宣一降,共奏宣肺散邪、降气化痰之功,使肺之肃降功能恢复正常。适用于痰涎壅肺,宣降失司之咳喘胸满,痰多质黏等。
2、前胡配杏仁:前胡苦辛微寒,既降气化痰止咳,又能疏散风热;杏仁味苦降泄,长于肃降肺气而止咳平喘。两药伍用,可增强降气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热壅肺之咳嗽痰黄、喘息不止。
3、前胡配桑叶:前胡苦辛微寒,既降气化痰止咳,又能疏散风热;桑叶甘苦寒,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肺润燥。两药相合,疏散风热,清肺化痰之力增强。适用于外感风热,咳嗽痰多。
4、前胡配荆芥:前胡苦辛微寒,功专降气化痰,又能宣散风热;荆芥辛微温不烈,长于祛风散寒解表。两药相配,共奏祛风解表、宣肺止咳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咳嗽气喘。
1、前胡与白前:二者均能降气化痰,皆可治痰涎壅肺,宣降失司之咳喘胸满,痰多质黏等,且常相须为用。但前胡性微寒,兼能疏散风热,尤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热咳喘。白前性微温,祛痰作用更强,多用于寒痰或湿痰阻肺之咳喘。
2、前胡与柴胡:二者均来源于伞形科,并称“二胡”,皆有宣散风热之功,同治外感风热证。然前胡辛散苦降,长于降气化痰,善治痰热咳喘、痰多色黄之证。柴胡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升举阳气,适用于肝郁气滞、气虚下陷及脏器脱垂等。
清肺止咳丸、参苏丸(胶囊)、通宣理肺丸(胶囊、口服液)、泻白丸。
前胡散(《圣惠方》)、前胡丸(《外台秘要》引《广利方》)、前胡汤(《圣济总录》)、前胡七物汤(《外台秘要》引《广济方》)。
前胡二母炖水鱼:
1、功效:滋阴退热、降气化痰。主治妇女经期低热不退。
2、原材料:水鱼500克,贝母、知母、前胡、柴胡、杏仁各6克,黄酒10毫升,盐适量。
3、做法:将水鱼宰杀,去头和内脏,切块,放大碗中。加贝母、知母、前胡、柴胡、杏仁、黄酒、盐,加水没过肉块,放入蒸锅中蒸1小时即可。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1、前胡: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2、炒前胡:取前胡片置锅内,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微带焦斑,取出放凉。
3、蜜前胡: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前胡片拌匀,润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前胡片100kg,用炼蜜25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蜜前胡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材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列-20余列扁平细胞。近栓内层处油管稀疏排列成一轮。韧皮部宽广,外侧可见多数大小不等的裂隙;油管较多,类圆形,散在,韧皮射线近皮层处多弯曲。形成层环状。木质部大导管与小导管相间排列;木射线宽2-10列细胞,有油管零星散在;木纤维少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0.5g,加三氯甲烷1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花前胡甲素对照品、白花前胡乙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本品呈不规则的圆柱形、圆锥形或纺锤形,稍扭曲,下部常有分枝,长3-15cm,直径1-2cm。表面黑褐色或灰黄色,根头部多有茎痕和纤维状叶鞘残基,上端有密集的细环纹,下部有纵沟、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样突起。质较柔软,干者质硬,可折断,断面不整齐,淡黄白色,皮部散有多数棕黄色油点,形成层环纹棕色,射线放射状。气芳香,味微苦、辛。
1、前胡: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薄片。外表皮黑褐色或灰黄色,有时可见残留的纤维状叶鞘残基。切面黄白色至淡黄色,皮部散有多数棕黄色油点,可见棕色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气芳香,味微苦、辛。
2、炒前胡:形如前胡片,表面黄色,微带焦斑。
3、蜜前胡:形如前胡片,表面深黄色,略黏手,微带光泽,味微甜。
植物学信息
伞形科前胡属植物白花前胡。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100cm。根圆锥形,有少数侧根,根头处残留多数棕褐色叶鞘纤维。茎直立,圆柱形,上部分枝,被短柔毛,下部无毛。基生叶有长柄:3出或2-3回羽状分裂,叶片宽三角状卵形,长15-20cm,宽约1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截形,边缘具不整齐的3-4圆锯齿,两面无毛,或在下表面叶脉上以及边缘有稀疏短毛;茎生叶和基生叶相似,较小;茎上部叶无柄,叶片3出分裂,裂片狭窄。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伞幅6-18,有柔毛;总苞片1至数片,花后脱落,线状披针形;小伞形花序有花15-20朵,花梗不等长,有柔毛;小总苞片7-12,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有柔毛;萼齿不显著;花瓣5,白色,广卵形近圆形;雄蕊5;花柱短,弯曲,花柱基圆锥形。果实卵圆形,背部扁压,长约4mm,宽约3mm,棕色,被稀疏短毛,背棱线稍突起,侧棱呈翅状。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分布于浙江、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区。
主产于浙江、湖南、四川等地。
生长于向阳山坡草丛中。
喜冷凉湿润气候,耐旱、耐寒。适应性较强,在山地及平原均可生长。以肥沃深厚的腐残质壤土生长最好,重黏土及过于低湿地方不宜栽种。
用种子和分根繁殖。
1、种子繁殖:种子采收后,立即播种,撒播或条播,播后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稍加镇压,浇水。苗出土后40d即可移栽,按行株距60cm×45cm开穴栽植。
2、分根繁殖:春季挖出老根,有新芽的作种栽,按行株距60cm×45cm开穴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