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

秦艽,中药名,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主产于甘肃、青海、内蒙古、陕西、山西。本品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湿热黄疸,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医保类型
功效作用
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
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湿热黄疸,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内服:煎服,3-9g。
1、久痛虚羸、溲多、便溏者慎服。
2、不宜与奎宁、麻黄素、阿托品、强心苷、降血糖药、水杨酸制剂、排钾利尿药(如氢氯噻嗪)等配伍。
3、不宜与牛乳同用;忌温热、辛辣食物。
本品含秦艽碱甲、乙、丙,龙胆苦苷,当药苦苷,褐煤酸,褐煤酸甲酯,栎瘿酸,α-香树脂醇,β-谷甾醇等。
本品具有抗炎、镇痛、降压和保肝等药理作用。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2、《名医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临床应用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其性偏寒,兼有清热作用,故对热痹尤为适宜,多配防己、牡丹皮、络石藤、忍冬藤等;治风寒湿痹,可配天麻、羌活、当归、川芎等,如秦艽天麻汤(《医学心悟》)。
2、治中风口眼㖞斜,言语不利,恶风恶寒,可与升麻、葛根、防风、芍药等配伍,如秦艽升麻汤(《卫生宝鉴》)。
3、治肺痿骨蒸劳嗽,可与人参、鳖甲、柴胡等配伍,如秦艽扶羸汤(《杨氏家藏方》);治小儿疳积发热,多与薄荷、炙甘草相伍,如秦艽散(《小儿药证直诀》)。
4、亦可与茵陈蒿、栀子、大黄等配伍,如山茵陈丸。以降泄,能清肝胆湿热而退黄(《圣济总录》)。
1、秦艽配络石藤:二者均有祛风胜湿,通络止痛和清热之功。二药合用,适用于风湿化热之痹痛,四肢拘急,麻木等。
2、秦艽配海桐皮:海桐皮为祛风通络、化湿之品,除风湿而偏治下部;秦艽则偏治于上部。二者合用,直通上下,适用于风湿痹阻、气血瘀滞之周身肢节疼痛,以及小儿麻痹后遗症之肢体拘挛疼痛。
3、秦艽配地骨皮:二药皆能清热除蒸,但秦艽偏于清热邪郁伏;地骨皮偏于凉血滋阴,清阴分之热。二者相配,则清热除蒸之效较佳。适用于热病余邪不尽,邪伏阴分,或骨蒸潮热。
4、秦艽配白薇:秦艽可祛风湿、止痹痛、祛湿热;白薇清解透达,清实热,退虚热。两药合用,祛风湿不燥烈伤阴,清热凉血不郁闭,具有通达之性,相辅相成,养阴清热,通络止痛之功平和有效。适用于痹证属阴虚热痹者,或寒湿痹证久用温燥之品,将行化热,或关节红肿,风湿活动者。
5、秦艽配鳖甲:二药均有退蒸除热作用。秦艽为风药中之润剂,退虚热、除骨蒸在于辛散宣清;鳖甲退虚热在于补益阴血。二者配合,补清共用,共奏养阴透肌退热之功为治疗骨蒸虚热之常用药对。适用于虚劳潮热、骨蒸盜汗。
6、秦艽配天麻:秦艽可祛风胜湿,疏筋通络,和血止痛;天麻能祛外风,通经活络。两药相须为用,有祛风除痹,通络止痛之功。适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及中风手足不遂或麻木等。
7、秦艽配茵陈:秦艽清热利湿退黄,外通经隧,内导二便;茵陈利湿化浊退黄,善治黄疸。两药相配,利湿退黄的作用更著。适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8、秦艽配柴胡、甘草:秦艽苦辛微寒,外宣内清,能清热邪,退骨蒸;柴胡辛凉清透,专主升散,能透肌表,解郁热,散邪气;甘草甘缓和中,解毒清热。三药相配,既清且透,清热退蒸止痛的作用显著。适用于虚劳烦热,热痹关节肿痛以及外感发热身痛等。
1、秦艽与独活:二者均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药。但秦艽虽为风药,而质地滋润,无苦燥伤阴之弊,故能养血通络;性微寒,能祛风清热,尤适宜于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且秦艽还能清疳热,退虚热,除湿热,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湿热黄疸等。而独活苦辛而温,为祛风除湿散寒要药,以入肝肾为主,且性温而燥,其祛风燥湿作用优于秦艽,尤适用于风寒湿痹寒湿较重者。且独活又能祛风散寒止痛,也可用于风寒挟湿表证、伏风头痛、风火牙痛等。
2、秦艽与防风:两者均为风药中之润药,均能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节疼痛,筋脉挛急等。但秦艽味辛苦、性微寒,能养血通经舒筋,清热除蒸退黄。可用于治疗风中经络,手足不遂,骨蒸潮热,湿热黄疸,小儿疳积发热等。防风为辛温解表药,辛甘温,以辛散解表为主,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又能通治诸风,既祛外风,又息内风,用治破伤风、小儿高热急惊等;炒炭后能止血止泻,用于肠风下血、腹痛泄泻。
3、秦艽与龙胆:两者来源接近,均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都能清湿热,湿热黄疸都可应用。但秦艽祛风除湿,性微寒而不燥,素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虽祛风除湿,但不损阴液,多用于风湿痹痛;因其能清退虚热,故骨蒸潮热,妇人胎热,小儿疳热也可用之。龙胆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作用甚强,主泻肝经实火与下焦湿热,肝火目赤、头晕耳聋、胁痛口苦,肝热动风抽搐以及湿热下注阴肿阴痒、带下尿赤等,均可应用。
4、秦艽与威灵仙:两者同为祛风湿药,均能祛风除湿,对风湿痹痛,肢体不利等有较好疗效,尤对下半身风湿更为适用。但秦艽性微寒能清热,质地滋润,祛风不燥,且以除湿为主,故治疗风湿偏热证且湿邪较重者较好。秦艽还能养血舒筋,治疗半身不遂,又可清热退蒸,治疗骨蒸劳热及湿热黄疸等。此外,威灵仙咸以软坚,能治疗癥块及骨鲠;性温而善走窜,故治疗风湿偏寒证之疼痛明显或肢体伸展不利、麻木,甚至瘫痪者较好。
痛风定胶囊、强肝糖浆(丸)、追风透骨丸、风湿液、祛痹舒肩丸。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秦艽散(《小儿药证直诀》)、秦艽天麻汤(《医学心悟》)。
滋阴降火茶:
1、功效:滋阴降火、润燥通便、清热除烦。适用于唇红口臭、口干咽燥、食欲不佳、大便干燥。
2、原材料:玉竹、秦艽、枸杞各9g,山药15g,沙参15g,冰糖适量(3天份)。
3、做法:将以上药材分别洗净,加适量水,煮约45分钟,过滤后加入冰糖,即可代茶饮用。
4、用法:每天2杯,代茶饮,可坚持服用。
加工炮制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和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
1、秦艽: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酒秦艽:取秦艽片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中,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秦艽片100kg,用黄酒10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酒秦艽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龙胆苦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取栎瘿酸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鉴别〕1项下的供试品溶液5μl和上述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50: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秦艽: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2、麻花艽: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3、小秦艽: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8-15cm,直径0.2-1cm。表面棕黄色。主根通常1个,残存的茎基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断面黄白色。
1、秦艽:本品呈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棕色、灰黄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扭曲纵纹或网状孔纹。切面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有的中心呈枯朽状。气特异,味苦、微涩。
2、酒秦艽:颜色加深,略有酒香气。
植物学信息
龙胆科龙胆属植物秦艽、粗茎秦艽、麻花秦艽、小秦艽。
1、秦艽:多年生草本,高20-60cm。主根粗长,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有少数分枝,中部多呈罗纹状;根茎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茎直立或斜生,圆柱形,无毛。基生叶多丛生,无柄,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达40cm,宽3-5cm,先端尖,全缘,主脉5条;茎生叶3-4对,对生,较小,基部连合。花多集成顶生及茎上部腋生的轮伞花序;花萼管一侧裂开过半,萼齿浅;花冠管状,深蓝紫色,长约2cm,先端5裂,裂片间有5片短小褶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长圆形,无柄。蒴果长圆形或椭圆形。种子椭圆形,无翅,褐色,有光泽。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麻花艽:多年生草本,高10-20cm。基生叶多丛生,无柄,叶片较大,披针形;茎生叶对生,较小。花较少成聚伞花序,有长梗;花萼筒黄绿色,膜质,一侧开裂,萼齿2-5;花冠管状,黄色,漏斗形,先端5裂,裂片卵圆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下部;子房上位,1室,有2个侧膜胎座。蒴果,开裂为2个果瓣,椭圆状披针形。种子褐色,有光泽,狭长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3、粗茎秦艽:多年生草本,高20-40cm。主茎根粗大,大部或全部分裂为小根,相互缠绕扭结一起。叶片较大,窄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花茎粗壮而短,稍倾斜,花多数,在茎顶簇生呈头状,稀腋生作轮状;花萼管仅于顶端一侧开裂,萼齿极浅或无;花管壶状,黄色或蓝紫色,长约3cm,裂片先端微尖,内部有斑点;雄蕊5;子房长圆形,有柄。蒴果内藏,长圆形,无柄。花期6-9月,果期9-10月。
1、秦艽: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及四川。
2、粗茎秦艽: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
3、麻花艽:分布于湖北、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
主产于甘肃、青海、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
1、秦艽:生于海拔400-2400m的山区草地、溪旁两侧、路边坡地、灌丛中。
2、麻花秦艽:生于海拔2000-5000m的高山、草地和溪边。
3、粗茎秦艽:生于海拔2100-4500m的高山草甸、山坡草地、灌丛及林缘。
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宜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
用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选生长3年以上的老株采种,晾干。早春撒播或条播,播幅3cm,深1cm,沟距25cm,每1hm²用种7.5-10.5kg。
病害有叶斑病,可用代森锌或波尔多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