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青黛

青黛,中药名。为爵床科马蓝属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蓼属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十字花科大青属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的功效。主治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

中文名称

青黛

拉丁文名

Indigo Naturalis

别名

靛花、青蛤粉、青缸花、蓝露、淀花、靛沫花

道地产区

福建、广东、江苏、河北

性味归经

味咸,性寒;归肝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医保类型

医保(青黛)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

主治

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

用法用量

1、内服:研末,1.5-6g;或入丸剂。

2、外用:适量,干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

胃寒者慎用。

化学成分

主要含靛蓝、靛玉红、青黛酮等。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相关论述

1、《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

2、《本经逢原》:“泻肝胆,散郁火,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温毒发斑,常与生地、生石膏、栀子等药同用,如青黛石膏汤(《通俗伤寒论》);若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常与生地、牡丹皮、白茅根等药同用。

2、治热毒炽盛,咽喉肿痛,喉痹者,常与板蓝根、甘草同用;治口舌生疮,多与冰片同用,撒敷患处;治火毒疮疡,痄腮肿痛,可与寒水石共研为末,外敷患处,如青金散(《普济方》)。

3、治肝火犯肺,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常与海蛤粉同用,如黛蛤散(《卫生鸿宝》)。治肺热咳嗽,痰黄而稠者,可配海浮石、瓜蒌仁、川贝母等同用,如青黛海石丸(《症因脉治》)。

4、治暑热惊痫,常与甘草、滑石同用,如碧玉散(《宣明论方》);治小儿惊风抽搐,多与钩藤、牛黄等同用,如凉惊丸(《小儿药证直诀》)。

相关配伍

1、青黛配生地黄:青黛善于泻肝火、解热毒、凉血消斑;生地黄长于清热凉血、止血,且擅滋阴。两药伍用,泻火解毒、凉血消斑力胜。适用于阴虚血热之吐血、衄血及温毒发斑。

2、青黛配海蛤壳:青黛善于泻肝火,兼清肺热,功擅清热解毒、凉血;海蛤壳以清肺化痰、软坚散结见长。两药相配,使肝火可泄,肺热得清,共奏清肝泻火、化痰止咳之功。每用于肝火犯肺之咳嗽不已、痰中带血、咽喉不利、胸胁作痛等症。

3、青黛配天竺黄:青黛善于泻肝火,定惊;天竺黄长于清痰热、定惊,为痰热惊风常用药。两药合用,清泻肝火、化痰定惊之功增强。适用于急惊身热,面红唇赤引颈,手足抽搐,小便黄等。

鉴别用药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大青叶为菘蓝叶;板蓝根为菘蓝或马蓝的根;青黛为马蓝、蓼蓝或菘蓝的茎叶经加工制得的粉末。三者大体同出一源,功效亦相近,皆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作用。相比较而言,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板蓝根解毒利咽功著;青黛清肝定惊效优。

相关药品

复方青黛丸(胶囊)、口腔溃疡散、青黛散。

相关方剂

黛蛤散(《卫生鸿宝》)、青黛石膏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利惊丸(《活幼全书》)、碧玉散(又名罗青散)(《卫生宝鉴》)。

附注

对于需要中药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三九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品质与疗效。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茎叶,置缸中,加清水浸2-3d至叶腐烂、茎脱皮时,将茎枝捞出,加入石灰(每100kg加石灰8-10kg),充分搅拌,至浸液由深绿色转为紫红色时,捞出液面泡沫,于烈日下晒干,即得。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研成细粉,过80目筛。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为深蓝色的粉末,体轻,易飞扬;或呈不规则多孔性的团块、颗粒,用手搓捻即成细末。微有草腥气,味淡。

饮片性状

参见“药材性状”。

常见伪品

呈粉末状或块状,灰色或浅灰蓝色粉末,质较重,手捻粗糙。显微镜下可见大量无色半透明不规则结晶状物,少有不规则深蓝色颗粒。用微火灼烧不产生紫红色烟雾。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爵床科马蓝属植物马蓝、蓼科蓼属植物蓼蓝、十字花科大青属植物菘蓝。

形态特征

1、马蓝:多年生草本,高30-70cm。干时茎叶呈蓝色或墨绿色。根茎粗壮,断面呈蓝色。地上茎基部稍木质化,略带方形,稍分枝,节膨大,幼时被褐色微毛。叶对生;叶柄长1-4cm;叶片倒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5cm,宽4-8cm;先端急尖,微钝头,基部渐狭细,边缘有浅锯齿或波状齿或全缘,上面无毛,有稠密狭细的钟乳线条,下面幼时脉上稍生褐色微软毛,侧脉5-6对。花无梗,成疏生的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苞片叶状,狭倒卵形,早落;花萼裂片5,条形,长1-1.4cm,通常一片较大,呈匙形,无毛;花冠漏斗状,淡紫色,长4.5-5.5cm,5裂近相等,长6-7mm,先端微凹;雄蕊4,2强,花粉椭圆形,有带条,带条上具两条波形的脊;子房上位,花柱细长。蒴果为稍狭的匙形,长1.5-2cm。种子4颗,有微毛。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2、蓼蓝:一年生草本,高50-80cm。茎圆柱形,分枝或不分枝,无毛,具明显的节。单叶互生;叶柄长5-10mm;基部有鞘状膜质托叶,淡褐色,先端截形,边缘有长睫毛;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8cm,宽1.5-5.5cm,先端钝,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有缘毛,干后两面均蓝绿色。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排列紧密;苞片钟形,近革质,有睫毛;花小,红色,花被5裂,裂片倒卵形,淡红色;雄蕊6-8;雌蕊1,花柱不伸出,柱头3叉。瘦果椭圆状三棱形或两凸形,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3、菘蓝:二年生草本,植株高50-100cm。光滑无毛,常被粉霜。根肥厚,近圆锥形,直径2-3cm,长20-30cm,表面土黄色,具短横纹及少数须根。基生叶莲座状,叶片长圆形至宽倒披针形,长5-15cm,宽1.5-4cm,先端钝尖,边缘全缘,或稍具浅波齿,有圆形叶耳或不明显;茎顶部叶宽条形,全缘,无柄。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在枝顶组成圆锥状;萼片4,宽卵形或宽披针形,长2-3mm;花瓣4,黄色,宽楔形,长3-4mm,先端近平截,边缘全缘,基部具不明显短爪;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3-3.2mm,短雄蕊长2-2.2mm;雌蕊1,子房近圆柱形,花柱界限不明显,柱头平截。短角果近长圆形,扁平,无毛,边缘具膜质翅,尤以两端的翅较宽,果瓣具中脉。种子1颗,长圆形,淡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区域

1、马蓝: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蓼蓝:分布于辽宁、河北、陕西、山东等地。现东北至广东均有野生或少有种植。

3、菘蓝:原产于我国,现各地均有栽培。

道地产区

主产于福建、广东、江苏、河北。

生长环境

1、马蓝:生于山地、林缘潮湿的地方,野生或栽培。

2、蓼蓝:野生于旷野或水沟边。多为栽培或为半野生状态。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