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莳萝子

莳萝子,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莳萝AnethumgraveolensL.的果实。分布于我国东北、甘肃、四川、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原产欧洲南部。具有温脾开胃,散寒暖肝,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腹中冷痛,胁肋胀满,呃逆食少,寒疝。

中文名称

莳萝子

拉丁文名

AnethumgraveolensL.

别名

时美中、慈谋勒、莳萝椒、小茴香、瘪谷茴香、土茴香

道地产区

东北、甘肃、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脾、胃、肝、肾经

毒性

无毒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温脾开胃,散寒暖肝,理气止痛。

主治

用于腹中冷痛,胁肋胀满,呃逆食少,寒疝。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气阴不足及内有火热者禁服。

药理作用

抗真菌作用。

相关论述

《日华子》:“健脾,开胃气,温肠,杀鱼,肉毒。补水脏及壮筋骨,治肾气。”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腰痛,胁痛和疝气肿痛等。

相关配伍

1、治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食不下及胁痛:莳萝为末,糊丸如绿豆大。三岁三十丸,青皮汤下。(《普济方》莳萝丸)

2、治疝气偏坠,女子瘕病:莳萝一两二钱。炒褐色,为细末,无灰好酒调服。(《摄生众妙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枝,打落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炮制方法

1、莳萝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2、炒莳萝子:取净莳萝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为度。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双悬果多分离为分果,呈扁平广卵形,长3-4mm,宽2-2.5mm。表面呈棕色,侧棱延展呈翅状,合生面中央有一条棱线。气微香、味辛、麻舌。

饮片性状

莳萝子参见“药材性状”项,炒莳萝子形如莳萝子,表面棕褐色,香气较浓。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伞形科植物莳萝。

形态特征

莳萝又名:洋茴香,野小茴,野茴香。一年生草本,稀为二年生,高60-120厘米,全株无毛,有强烈香味。茎单一,直立,圆柱形,光滑,有纵长细条纹,径0.5-1.5厘米。基生叶有柄,叶柄长4-6厘米,基部有宽阔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宽卵形,3-4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丝状,长4-20毫米,宽不及0.5毫米;茎上部叶较小,分裂次数少,无叶柄,仅有叶鞘。复伞形花序常呈二歧式分枝,伞形花序直径5-15厘米;伞辐10-25,稍不等长;无总苞片;小伞形花序有花15-25;无小总苞片;花瓣黄色,中脉常呈褐色,长圆形或近方形,小舌片钝,近长方形,内曲;花柱短,先直后弯;萼齿不显;花柱基圆锥形至垫状。分生果卵状椭圆形,长3-5毫米,宽2-2.5毫米,成熟时褐色,背部扁压状,背棱细但明显突起,侧棱狭翅状,灰白色;每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花期5-8月,果期7-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东北、甘肃、四川、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原产欧洲南部。

道地产区

我国东北、甘肃、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生长环境

我国东北、甘肃、四川、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原产欧洲南部。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9-0044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