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蒂

柿蒂,中药名。为柿科柿属植物柿Diospyros kaki Thunb.的干燥宿萼。具有降气止呃的功效。主治呃逆。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医保类型
功效作用
降气止呃。
多种呃逆证。
1、内服:煎汤,5-10g;或入散剂。
2、外用:研末撒。
气虚下陷者忌用。
本品含鞣质、羟基三萜酸、葡萄糖、果糖及中性脂肪油等。
柿蒂有镇静、抗惊厥、抗心律失常等多种药理作用。
1、《本草纲目》: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常用之收效矣。
2、《本草求真》:柿蒂味苦性平,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一苦平,合用兼得寒热兼济之妙。
临床应用
1、呃逆:柿钱、丁香、人参等分。为细末,水煎,食后服。(《洁古家珍》柿钱散)
2、治呃逆不止:柿蒂(烧灰存性)为末。黄酒调服,或用姜汁、砂糖等分和匀,炖热徐服。(《村居救急方》)
3、治伤寒呕哕不止:干柿蒂七枚,白梅三枚。上二味,粗捣筛,只作一服,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柿蒂汤)
4、治胞满咳逆不止:柿蒂、丁香各一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柿蒂汤)
1、柿蒂配丁香:柿蒂苦涩平,具有降逆止呃作用;丁香辛温,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柿蒂以涩敛下行为主,丁香以升散为要。二药配伍,一散一敛,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温中散寒,和胃降逆、止呃甚妙。
2、柿蒂配刀豆:柿蒂苦涩平,具有降逆止呃作用;刀豆味甘性温,降逆止呃,温肾助阳。二药配伍,使得降气止呃作用增强。适用于呃逆呕吐。
3、柿蒂配旋覆花:柿蒂苦涩平,善于降逆止呃;旋覆花体轻性降,有降逆止呃之用。两药合用,降逆止呃之力更著。用以治疗胃寒湿阻之呕恶、噫气、心下痞满。
4、柿蒂配枇杷叶:柿蒂苦涩平,入胃经,善于降逆止呃;枇杷叶苦平,入肺胃二经,有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功。两药合用,性味与归经相近,降逆止呃,用以治疗胃热呃逆。
1、柿蒂与刀豆:柿蒂与刀豆均能降气止呃,治呃逆呕吐。但柿蒂性平,凡呃逆无论寒热均可使用;刀豆性温,虚寒呃逆宜之,又可温肾助阳,治肾虚腰痛。
2、柿蒂与丁香:二药均能降气止呃,治呃逆呕吐。但柿蒂性平,凡呃逆无论寒热均可使用。而丁香性味辛温,入肾经,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尚能治疗肾虚之阳痿、宫冷。
痔疮栓。
新制橘皮竹茹汤(《温病条辨》)、柿蒂汤(《济生方》)、柿钱散(《济生拔萃洁古家珍》、柿蒂汤(《杂病源流犀烛》)、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
加工炮制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食用时收集,洗净,晒干。
1、柿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姜柿蒂:取生姜捣烂榨汁,加入净柿蒂拌匀,润至姜汁吸尽,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柿蒂100kg,用生姜12.5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姜柿蒂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宿萼近盘状,先端4裂,裂片宽三角形,多向外反卷或破碎不完整,具纵脉纹,萼筒增厚,平展,近方形,直径1.5-2.5cm,表面红棕色,被稀疏短毛,中央有短果柄或圆形凹陷的果柄痕;内面黄棕色,密被锈色短绒毛,放射状排列,具光泽,中心有果实脱落后圆形隆起的疤痕。裂片质脆,易碎,萼筒坚硬木质。质轻,气微,味涩。以个大而厚、质硬、色黄褐者为佳。
1、柿蒂:参见药材性状。
2、姜柿蒂:形如柿蒂,具焦气,味涩,微辣。
植物学信息
柿科柿属植物柿。
落叶大乔木,高达14m。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长方块状开裂;枝开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总花梗长约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黄白色,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形状种种,多为卵圆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
多为栽培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