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檀香,中药名。为檀香科檀香属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树干的干燥心材。具有行气温中,开胃止痛的功效。主治寒凝气滞,胸膈不舒,胸痹心痛,脘腹疼痛,呕吐食少。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医保类型
功效作用
行气温中,开胃止痛。
寒凝气滞,胸膈不舒,胸痹心痛,脘腹疼痛,呕吐食少。
1、内服:煎汤,1.5-3g,后下;或入丸、散。
2、外用:适量,磨汁涂。
阴虚火旺、实热吐衄者慎用。
主要含挥发油,如α-檀香醇、β-檀香醇、β-檀香萜烯、檀香二环酮、檀香酸、α-檀香二环醇、檀香酮、檀油醇、檀烯酮醇、檀香醛、α-姜黄烯、松柏醛、阿魏醛、丁香醛等。
本品具有调节胃肠运动、抗心律失常、镇静等作用。
1、《本草纲目》: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甚良。
2、《本草备要》:调脾胃,利胸膈,为理气要药。
3、《本草拾遗》:主心腹霍乱,中恶,杀虫。
临床应用
1、治寒凝气滞,胸腹冷痛,常配白豆蔻、砂仁、丁香等同用,如沉香磨脾散(《仁斋直指方》)。
2、治寒凝气滞之胸痹绞痛,可配荜茇、延胡索、高良姜等同用。
3、治胃脘寒痛,呕吐食少,可以本品研末,干姜汤泡服,或配沉香、白豆蔻、砂仁等同用。
1、檀香配丹参:檀香辛温,主入气分,偏行气宽中,散寒止痛;丹参苦而微寒,主入血分,功擅活血化瘀。两药相伍,气血双调,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之力得以增强。用以治疗气滞血瘀、心腹疼痛。
2、檀香配香附:香附与檀香,味辛芳香,均善理气。然檀香醒脾和胃而畅中焦之气;香附疏肝而理气,使肝平而勿克脾土。两药合用,既可加强理气之效,又有调和肝脾之功。适用于肝郁脾虚,脘腹胀痛,嗳气叹息,纳谷不香,甚或呕吐等。
3、檀香配砂仁:檀香性温祛寒,芳香化浊,行气止痛;砂仁辛温,入脾胃经,辛散温通,善于化湿行气,为醒脾和胃之良药。两药配伍,共奏化湿行气之功。用以治疗脾胃湿阻及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胸膈痞满等症。
4、檀香配干姜:檀香理脾和胃,温通止痛;干姜辛热,入脾胃经,祛脾胃寒邪,助脾胃之阳气。两药合用,共成理脾和胃,温中止痛之功。用以治疗脾胃寒证,脘腹冷痛。
檀香与沉香:两药均芳香辛散温通,均善理气散寒止痛,治疗寒凝气滞诸痛证。但檀香善调畅脾肺,利膈宽胸,并兼调中,多用于胸痹冷痛、胃痛及呕吐食少等。沉香味苦质重,沉降下行,又善降逆调中、暖肾纳气,且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无破气之害,善治胸胁脘腹气滞诸痛,以及胃寒呕逆、肾虚作喘、上盛下虚之痰饮咳喘等。
胃肠安丸、胃炎宁颗粒、冠心苏合滴丸(丸、胶囊、软胶囊)、通心络胶囊、琥珀抱龙丸。
丹参饮(《时方歌括》)、太乙紫金丹(《霍乱论》)、小儿回春丹(《敬修堂药说》)、摩风膏(《医宗金鉴》)。
檀香茶
1、功效:会让皮肤变得干净透亮,粗糙的皮肤也会恢复光泽。
2、原材料:红花、檀香各5g,绿茶2g,红糖30g。
3、做法:将所有药材放入碗中,冲入烧好的沸水,加盖焖5分钟即可饮用。
4、用法:每日1剂。妊娠期及月经期的妇女不宜饮用。
对于需要中药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品质与疗效。
加工炮制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外皮及边材,锯成小段,阴干。
1、取原药材,除去杂质,镑片或锯成小段后劈成小碎块。
2、取原药材,加水浸泡3-5d后,蒸1-1.5h,取出,镑成1mm厚的片,晒干。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本品为长短不一的圆柱形木段,有的略弯曲,一般长约1m,直径10-30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光滑细腻,有的具疤节或纵裂,横截面呈棕黄色,显油迹;棕色年轮明显或不明显,纵向劈开纹理顺直。质坚实,不易折断。气清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本品为不规则的条形薄片或小碎块,淡黄棕色,表面纹理纵直整齐,质致密而韧,光滑细致。具特异香气,味微苦辛。
植物学信息
檀香科檀香属植物檀香。
常绿小乔木,高约10m。枝具条纹,有多数皮孔和半圆形的叶痕;小枝细长,节间稍肿大。叶片椭圆状卵形,膜质,长4-8cm,宽2-4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多少下延,边缘波状,稍外折,背面有白粉,中脉在背面突起,侧脉约10对;叶柄细长,长1-1.5cm。三歧聚伞式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2.5-4cm;苞片2枚,钻状披针形,长2.5-3mm,早落;总花梗长2-5cm;花梗长2-4mm;花长4-4.5mm,直径5.6mm;花被管钟状,长约2mm,淡绿色;花被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内部初时绿黄色,后呈深棕红色;雄蕊4,外伸;花盘裂片卵圆形,长约1mm;花柱长3mm,深红色,柱头浅3-4裂。核果长1-1.2cm,直径约1cm,外果皮肉质多汁,成熟时深紫红色至紫黑色,先端稍平坦,宿存花柱基多少隆起,内果皮具纵棱3-4条。花期5-6月,果期7-9月。
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等地。我国台湾、广东、海南、云南有引种。
主产于印度、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
野生或栽培。
半寄生性树种,喜热带、亚热带气候。能耐0-2℃的低温,遇短期霜冻,能安全越冬。在海拔600-1000m丘陵山地、年雨量600-2000mm、年平均气温10-35℃之间适宜生长。喜光,不耐荫蔽,较耐干旱,忌积水。在酸性红壤、黄壤或河边冲积砂质壤土均生长良好,忌黏土,在干燥多石砾的土壤上生长缓慢,但心材含油量高;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上生长迅速,但心材质量差。
主要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
9-11月,采摘粒大、饱满、紫红色的成熟果实作种,采回后立即用清水洗去果皮,种子阴干后用(50-100)×10-6赤霉素浸种24h,然后砂藏催芽,待次年春季,气温回升时播种,可促进种子发芽。幼苗出现真叶时,必须把幼苗分别移栽于预先种有寄主植物的盆内。3-4月定植,按株距4m×4m或5m×5m开穴,穴径60cm,穴深50cm,每穴施腐熟有机肥。定植时将苗连同寄主带土团栽入穴内,覆土压实。